個人概況
外文名:AndreiTarkovsky別名:無
國籍:俄羅斯
民族:俄羅斯
出生地:俄羅斯
出生日期:1932年4月4日
逝世日期:1986年12月28日
個人貢獻
主要成就:金獅獎
代表作品:壓路機與小提琴伊萬的童年安德烈·魯勃廖夫索拉里斯等
俄羅斯導演,詩人之子,1954年考入國立莫斯科電影學院,畢業作品是和同學合作拍攝的《小提琴與壓路機》。首部劇情長片《伊萬的童年》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其後每部作品均獲得眾多國際殊榮,很多評論家視《安德烈·盧布耶夫》為他最偉大的傑作。1982年脫離蘇聯,1986年因肺癌逝世於巴黎。塔氏作品以如詩如夢的意境著稱,主題宏大,流連於對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評價“他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把生命像倒影、像夢境一般捕捉下來”。
成就及榮譽
塔爾科夫斯基和許多藝術家一樣充滿了矛盾:這是一個曾經對蘇聯電影當局作過“認真、深刻”檢討的人,這是個在威尼斯贏得“金獅獎”後回過頭來蔑視自己的人,這是個四處給總統、首相和政要們寫信求援予以藝術自由的人,這是個不得不低三下四向瑞典女製片人索求低微片酬的人,這是一個才華橫溢每部作品都引起轟動生前生後都飽享盛名的人,這也是一個終其一生雖然有無數想法卻只落實了8部電影的人。
除了與眾不同的個性,蘇聯的社會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塔爾科夫斯基迂迴、隱忍、私人化的風格。
處在那種封閉、保守、傳統的環境裡,一個藝術家要想不發瘋,只有以夢想作為自己的靈魂出口。從這一點看來,塔爾科夫斯基的每一部電影裡,都有他那並不隱秘的夢想。
作品年表
1960 創作畢業短片《壓路機與小提琴》獲紐約學生影展首獎
1962 完成《伊萬的童年》同年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66 完成《安德烈·魯勃廖夫》
1969年獲坎城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
1972 完成《索拉里斯》同年獲坎城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
1974 完成《鏡子》受到有關部門的"封殺",當時未能廣泛公映
1979 拍攝《潛行者》被公認為他的所有電影中最晦澀難懂的一部
1983 在義大利完成《鄉愁》同年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國際影評人獎
1986 在瑞典完成《犧牲》,同年獲坎城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最佳藝術貢獻獎、國際影評人獎和教會評審團獎。拍攝《犧牲》之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癌。就在這一年歲尾,塔爾科夫斯基病逝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