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外虛內

唐朝中期國力強大,幾代皇帝都有開疆擴土的實力和野心,武皇開邊意未已。 唐朝皇帝過於自信,沒有考慮到武將會有叛變的可能。 後果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力過大,少的統領三、四個州,大的節制數十個州。

意思

在調度軍隊與任命武將上,皇帝實施 【把主力軍隊駐紮在帝國外部-地方邊境,用於國界邊境防衛(國防)的政策;相對地就出現了帝國內部-中央首都武力孱弱,維持治安的軍隊力量薄弱(公安)的問題。】
中國歷代王朝都存在著中央朝廷與地方官府關係的摸索。處理中央地方的關係是中國官家主義的核心命題。唐朝皇帝的選擇是守外(保衛國土不丟失)。守外本來是好事,但是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副產品——虛內

背景

  • 中國從古至今,都存在著中原大地資源豐富、文明發達,而周邊地理環境惡劣(西南是青藏高原、西北是無邊沙漠,北邊是寒冷平原),周邊各族進犯中國的傳統。其主要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周朝的犬戎,漢朝的匈奴,魏晉的鮮卑,隋唐的突厥,後來的契丹、女真都是。
  • 唐朝中期國力強大,幾代皇帝都有開疆擴土的實力和野心,武皇開邊意未已。
  • 唐朝初期民眾尚武,國力強大,唐朝皇帝性格開放,自信,思想單純;唐朝中期盛世繁華,國力最強,皇帝得意忘形,放鬆了警惕,授予權力時沒有考慮到可能出現後果。
    唐朝皇帝過於自信,沒有考慮到武將會有叛變的可能。皇帝簡單地認為,他任命的武將會死心塌地的效忠於自己,沒有料到當內部異己力量≥外部異己力量時,他們最後會擁兵自重,反過來傷害自己,覬覦更大的權力。
  • 根源

    中央朝廷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
    皇帝把武裝力量交給了駐守在邊境的節度使,為了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提高敵人來襲時我軍的反應速度,皇帝賦予了節度使相當大的權力,一是一將統管數州、數鎮軍隊,方便節度使在敵人來襲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迅速集結大量軍隊抵禦侵略者,但皇帝沒有想到這帶來了“太阿外持”的弊端;二是供養軍隊依靠的是財政支持,為了簡化管理,皇帝授權節度使兼任支度使(計軍資糧仗),有的因邊區供養不足,開置屯田,以益軍儲,故又兼營田使。這樣節度使就慢慢控制了轄區的財政大權;三是唐朝初年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農民平時種地,農隙軍訓,遇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這種制度意味著節度使管理的軍隊深入地影響到農民的生活,久而久之,為了方便管理,皇帝賦予節度使管理行政的大權;四是唐朝中期府兵制逐漸被募兵制所取代,皇帝允許節度使根據需要在當地招募士兵,來解決府兵制崩潰後,軍隊人力的下降,導致節度使在不經意間獲得了可以自由裁量的招兵買馬特權。
    皇帝輕易地把財政大權、行政大權委託給了掌握著軍政大權的節度使,皇帝卻對這一切渾然不知,毫無防備心態。節度使慢慢地掌握了十幾個州組成的一個大軍區-藩鎮的行政財政軍政大權,後來節度使甚至獲得了監察的權力。而且更令人吃驚的是,皇帝居然沒有遏制,而是允許節度使把職位在死後傳給親人(兒子)或親信(部下),導致節度使所管理的藩鎮成了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武裝割據,官位終身制,內定世襲。終於在天寶年間發生安史之亂。

    後果

    藩鎮割據,節度使權力過大,少的統領三、四個州,大的節制數十個州。有些地方的節度使看到朝廷實力空虛,倚仗自己兵力、財力,在管轄地盤上招兵買馬,修築工事,封官許願,網羅黨羽,徵收賦稅,形成了一股股封建割據實力。有的節度使死後,擅自把職位傳給兒子或親信,朝廷只好在事後追認。
    安祿山和史思明進攻長安,企圖爭權奪利,擴大勢力,最後尾大不掉,唐朝中期朝廷的中央集權被自己創立的節度使制度瓦解了。皇帝自身難保,經常還要與節度使妥協讓步,用高官厚賞換取驕兵悍將的暫時安穩。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軍閥又至矣。
    唐朝最後就是被藩鎮朱溫推翻而滅亡的。

    啟示

    自身禁衛暴力、內部異己暴力、外部異己暴力需要保持平衡,政權才能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