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一位坐在圖書館伏案苦讀的中國科大學生,抬起頭揉揉微紅的雙眼,瞥到圖書館東南角的“孺子牛”雕塑,心裡抑制不住地發出這樣的呼喊:“昏庸的,在這裡頭腦清醒;軟弱的,在這裡挺直腰桿;忘本的,在這裡記起過去……”
1983年竣工的“孺子牛”雕塑,映照著那一代大學生揮斥方遒的激揚背影。
科大最早的校園雕塑
5月7日上午,中國科大博物館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捐贈儀式。阜陽籍的著名雕塑家程連仲、程連昆兄弟,將他們創作的《孺子牛》雕塑的原稿捐贈給了中國科大博物館。原稿是一座小小的模型,一些部位已經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但科大博物館館長張居中依然激動不已,因為孺子牛雕塑對科大人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孺子牛”雕塑位於科大東區的一片芳草地上:兩頭剛勁的石牛,環繞著石球,似乎正在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推動“地球”。基座正面寫著三個大字“孺子牛”,背面寫著“七八級同學獻”。
有人說,這是中國科大最早的校園雕塑;有人說,這座雕塑是科大精神的代表;也有人說,雕塑是78級學生捐獻的,應是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的精神象徵……
科大校史記載:1978年10月9日,學校舉行78級新生開學典禮。這些人中,包括12歲的少年班明星、現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的張亞勤。
雙牛推動地球旋轉
1983年春天,當這些科技英才們即將告別母校時,有學生髮出了倡議——給母校捐獻一件雕塑吧,這個倡議立刻得到了所有學生的擁護。恢復高考是他們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他們要在人生最重要的地方留下一點痕跡。
程連仲回憶說,有4位科大學生會的同學找到了當時還在合肥的韓美林先生,請他設計這尊雕塑。但韓美林當時還未從事園林雕塑,便向學生們推薦了程連仲,“韓老師看過我的作品,對我比較了解。”
隨後,程連仲與學生們見了面,並在韓美林老師的幫助下,共同確定了“牛”這個題材。為什麼選牛?也有很多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78級的科大學子屬牛的人很多。
程連仲說,當時剛剛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我們便想到科技推動世界進步這一主題,用“牛”象徵科技,雙牛頂一圓球旋轉,能夠比較形象地表現出這一主題。
投票選出最終作品
創作過程是很艱辛的,一開始,程連仲、程連昆兄弟的作品總是有些誇張過度。程連仲還記得韓美林看過後開玩笑說:“這些牛的疙瘩肌肉太可怕了。”於是,兄弟倆加強了裝飾手法,花了大約一個月工夫,最後終於定稿。
但兄弟倆發現,學生們其實並不止找了他倆創作雕塑,當時,中國科大的同學還請了安徽省美協、安徽省博物館的著名雕塑家創作了五件稿子。最後,包括程氏兄弟的作品在內,同學們召開了一個投票選稿會,邀請所有應屆生前來投票。最終,程連仲、程連昆的作品以74%的得票率勝出,並起名為“孺子牛”。
下一步,就是將原稿放大,做成真正的雕塑。程連昆回憶說:“由於擔心被雨水淋,稿子的放大是在學校一個地下室完成的。當時是暑假,天氣熱、潮濕,一盞300瓦的燈泡,點上一個多小時就炸掉了。”在地下室,當時還有人種蘑菇,蟲子很多,而大家又嫌熱,都光著膀子,每天免不了受蚊蟲折磨。“但我們不能離開,都是人工攪拌水泥,要盯緊不能有氣泡。”
激情歲月至今難忘
現在旅居德國的程連仲,藝術作品已成為行家和商界名流的收藏重點。而身為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建築系教授的程連昆也為上海世博會完成了五座城市公共雕塑作品。兄弟兩人可謂功成名就,但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段激情歲月,兩人還是很激動。程連昆說,那時候我們也都是三十出頭,看到同學們那么火熱的激情,自己也是心潮澎湃,希望扎紮實實地做出藝術精品,不辜負同學們的信任。
昨天,一位中國科大78級的學生說,大家當時對這件雕塑真的很看重,“我記得全體畢業生一起集資,湊了大約4000塊錢。”那時候的4000元不是個小數目,當時的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差不多15元,很多人一捐就是半個月的生活費,“我也捐了5元,那個月只能省著點吃了。”
孺子牛精神代代傳
“孺子牛”雕塑給了無數科大人鼓舞和啟迪,1983年,科大的一份校園刊物中,刊載了沈濤同學的隨筆《<孺子牛>的啟示》。
沈濤寫道,“圖書館東南角矗立著的石雕《孺子牛》能給人以震撼、啟示和力量。那兩條牛雙目圓睜,低首蹬足,用犄角、用闊背奮力推動地球,大有扭轉乾坤之勢。看著這孺子牛,你仿佛感到它周身有奔涌的熱血,感到它喘息噴吐的熱氣,聽到它短促而振聾發聵的咆哮。我驚嘆於那驚心動魄的一剎那,折服於那粗獷、神奇的力的美。”
“昏庸的,在這裡頭腦清醒;軟弱的,在這裡挺直腰桿;忘本的,在這裡記起過去。做孺子牛,吃進草,擠出奶,負重遠行;做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雕像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