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根據史料記載,1963年3月2日,《中國青年》雜誌五、六期合刊出版,首先發表了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等都在頭版刊登了毛主席的手跡。從這一天起,學雷鋒活動在全國範圍內蓬勃興起,之後每年3月5日成為學雷鋒紀念日。
人物簡介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12月18日出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今望城區雷鋒鎮),七歲成為孤兒。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樂以助人,大公無私,對工作精益求精,被推選為撫順市人大代表。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職。
組織機構
共青團北京市委、北京市志願者聯合會4日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志願者廣場舉辦首都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啟動儀式,並舉行奧林匹克中心區志願服務示範站掛牌儀式。示範站點是在北京奧運會志願者工作站“藍立方”的基礎上,除保留原有的為市民和城市運行提供志願服務外,增加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志願者團隊和志願服務項目在基層的銜接和實施。北京市將在全市公共空間、基層社區和公益機構等場所,打造首批100個志願服務示範站點。
擁有眾多道德模範的上海市普陀區發出號召:黨員幹部要帶頭“學雷鋒”。區委書記張國洪說,普陀區明確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和共青團員在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中率先垂範、帶頭踐行,將“學雷鋒”落實到“黨員亮身份”、志願服務等活動載體中,推動“學雷鋒”的常態化、機制化。據悉,上海市普陀區黨員幹部和共青團員帶頭“學雷鋒”還將與學習先進典型相結合。
雷鋒精神
“雷鋒精神”是以雷鋒為典範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精神,主要特點是:忠於共產主義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不同崗位上乾一行愛一行、甘當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忘我勞動,助人為樂,做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
1990年代後,雷鋒精神集中體現在青年志願者身上,他們不拿工資,不求回報,完全義務的為國家和社會作者自己的貢獻。
深入校園
在全國各地大中專院校,莘莘學子學雷鋒活動像一股涌動的春潮,形式多樣,精彩紛呈。湖北省深入推進雷鋒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在大中國小校開展“六個一”為主要內容的學雷鋒活動,即通過讀一本書、講一個故事了解雷鋒事跡,通過開一次班會、寫一篇心得感受雷鋒精神,通過做一件好事、參加一次志願服務開展學雷鋒實踐。
學習活動
從1963年至2012的數十年間,學習雷鋒日活動大致如下:
1、學習雷鋒事跡;聽活雷鋒先進事跡報告會;
2、舉行學雷鋒演講會;
3、到郊外去植樹;
4、上街服務社會,包括打掃衛生、攙扶老人過馬路、修理電器、理髮、諮詢、簽名等;
5、到敬老院給老人理髮、洗澡、打掃衛生,陪聊天等;
6、和貧困學校學生手拉手,捐助學習用具和書籍。
題詞
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
周恩來:向雷鋒同志學習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
朱德: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
鄧小平:誰願當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就應該向雷鋒同志的品德和風格學習。
陳雲:雷鋒同志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大家向他學習。
董必武題詩《歌詠雷鋒同志》:“有眾讀毛選,雷鋒特認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階級觀清楚,勤勞念朴純。螺絲釘不銹,歷史色長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麗珍。普通一戰士,生活為人民。”
宣傳口號
發揚雷鋒精神,爭當五好戰士。
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
學雷鋒精神,樹校園新風。
雷鋒精神永放光芒。
助人為樂情長在,雷鋒精神心永存。
向雷鋒同志學習,做一名合格團員。
學雷鋒精神,做四有新人。
爭做雷鋒式的好少年。
開展情況
“當代雷鋒”郭明義
遼寧成千上萬名志願者和“當代雷鋒”郭明義一起,在奉獻中迎接學習雷鋒紀念日。郭明義愛心團隊學雷鋒大型奉獻活動在雷鋒同志生前部隊所在地——遼寧省撫順市舉行。
當天,遼寧省十幾個市的上百支郭明義愛心分隊、數萬名志願者與撫順同步,在工作崗位上、在採血車裡、在捐款箱前、在打掃衛生的大街小巷……用愛心和奉獻踐行著雷鋒精神。
愛心在更廣範圍傳播,在瀋陽、大連、鞍山、遼陽等十幾個城市,上百支郭明義愛心分隊在行動。瀋陽海關關長周斌一早特意來到撫順接受郭明義愛心團隊授旗,儀式剛結束,又與撫順“雷鋒團”簽署共建協定,進一步推進學雷鋒常態化。他說,在他們單位,一個個標有“郭明義黨員先鋒崗”的辦事視窗熱情周到服務,獲得民眾讚許;在遼陽,50多名紅十字志願者為市第四醫院的貧困患者送來了捐資新購的衣物、營養品;在錦州市,十餘支文藝愛心小分隊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民開展起一場場義務演出;在郭明義的老家鞍山,不少愛心隊員為郭明義微博中發出來的困難戶趙玉斌一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並與趙玉斌收養的孤兒小月做起了遊戲。
人大代表撿菸頭拾垃圾
2015年3月5日是全國人代會開幕的日子,也是雷鋒紀念日,在北京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是如何學習雷鋒的。
保潔員代表焦文玉、農民工代表沙元菊起大早到天安門撿菸頭、拾垃圾;殘疾人代表孫建博組織員工私家車自駕上街,免費為市民當司機。而且他們的善行都不是一時興起,已成為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