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學習型區域理論認為區域主體與環境之間存在強烈的互動,區域主體是區域發展的內因,環境是外因,區域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決定區域的發展方向。學習型區域理論的核心是系統闡述學習型區域形成與發展的機制,包括學習型區域發展動力機制、協同機制、地域分異機制、調控機制,旨在從企業層面、產業層面和區域層面分別研究學習型區域發展機理。
學習型區域理論指出,學習型區域創新發展模式的構建路徑包括 :
(一)發揮地理鄰近優勢促進學習
(二)利用區域根植性促進學習
(三)通過人力資本集聚促進學習
(四)推動組織互動促進學習
理論學派
根據學者研究學習型區域的專業視角、 提出的學習型區域概念的核心要素、 闡釋學習型區域的發展動力途徑等差異,可大致將學習型區域理論分為四個學派 :
(一)經濟地理學派
該學派是從巨觀、 整體的經濟走向和社會環境變化角度來構建學習型區域發展理論的,其中研究創新的經濟地理學家佛羅里達( Florida, 1995 )最具有代表性。Florida最先提出學習型區域概念,將其視為巨大的社會變化在空間方面的結果。 他認為,在全球化與信息化背景下,區域本身正變為知識創造和學習的焦點,區域構建經濟優勢主要通過轉化與利用知識和創意,事實上也就表現為學習型區域,即發揮知識和創意的收集者和儲存者功能、提供有利於知識、創意和學習流動的基礎性環境或基礎設施的區域。
(二)網路學派
有些學者從行為組織理論出發,關注如何構建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的學習型組織以及區域層面的學習型組織,對學習型區域進行闡釋,形成網路學派觀點。他們認為:經濟成長依賴於創新、而創新反過來又依賴於知識的創造、 擴散和運用的區域的自然表達, 學習型區域被解釋為 “ 同一制度條件下為了完成和履行區域戰略的相互合作的區域主體(企業)。 因為,集聚經濟的區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互動創新和學習,其中,智力集群中的互動學習受到了反覆強調。
(三)制度學派
許多學者從政策和制度環境的角度分析區域轉型,強調學習型區域就是學習主體互動與學習的區域,形成制度 學 派 ,Morgan 是該學派的主要代表。K.Morgan 從制度、 創新和區域復興的角度研究學習型區域,認為,創新是一個非線性的互動的過程,受到一系列的制度規則和社會慣例所形成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存量的約。 由於創新速度的加快,學習型經濟應運而生,在經濟發展中,企業、 企業之間與國家行為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區域應該通過網路構建開發社會資本以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實現區域發展。
(四)教育學派
該學派從實踐角度出發,認為實現經濟和社會一體化的兩種主要路徑是教育、培訓和就業,強調知識累積要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現實,認為倡導終身學習、建設具有高度參與率的、 遍及各階層的教育系統、 樹立為經濟發展而學習的目標的區域就是學習型區域。
學習型區域的特徵
了解學習型區域的具體特徵是學習型區域理論研究深入、深化的前提,具體而已,學習型區域具有以下特徵 :
(一)學習型區域的本質特徵是不斷的“互動式學習”,學習成為實現個人價值、提高組織利益和區域經濟效績的根本途徑。建立在有效的個人學習、組織學習和區域學習之上的學習型區域具有很高的創新能力。因此,學習型區域的經濟發展是以創新為動力,區域學習是學習型區域的最主要特徵。
(二)學習型區域能夠促進本地企業網路化。由於在學習型區域內互動式學習和知識的本地化流動和轉化,特定的產業在一定區域內聚集。空間接近有利於企業與其業之間、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之間的互動式學習和知識的產生和傳播,實現知識資源共享。在學習型區域內形成的企業網路對企業的學習和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學習型區域的基本構成要素是學習型單元。學習型區域是由區域內許多學習型單元組成的。這些學習型單元在區域內建立了一種關係網路,形成了網路型的組織。只有區域內的每一個個體、每一個企業或組織都成為不同的學習型單元,整個區域才能成為學習型區域。
(四)學習型區域具有豐富的社會資本,組織間建立了高度信任關係。學習型區域內組織間相互作用是在市場競爭和現有制度框架下形成的,這種相互作用不僅反映了市場關係,也反映了社會和文化內涵。組織間的高度信任減少了知識交流中的不確定性,降低了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