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榮春生
學羌在藏語裡是“一起跳”的意思,至今主要流行於得榮縣子庚鄉一帶,它是屬於民間自娛性歌舞,也是當地人們最樂意參加的一種舞蹈形式。
學羌舞蹈風格及音樂色彩別具一格,與甘孜藏區民族舞蹈風韻不盡相同。相傳,該舞蹈是從雲南香格里拉一帶流傳而來的,當地人聲稱為“納西”時代的舞蹈。據〈〈滇雲歷年傳〉〉記載,晚明納西人極盛一時,曾一度統治中甸、巴塘、理塘一帶地區。得榮在舊社會屬巴塘管轄,民間言傳的學羌是否為明代後期的納西族舞蹈,有待進一步考證。
學羌作為一種民俗性舞蹈,它與民眾的民俗活動是緊密相連的。每當喜慶歡樂的佳節、聚會,子庚鄉百姓們是最激動、最幸福的,村村寨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開始歡聚一堂,跳起學羌以示和睦、吉祥、祝福。特別是秋收之夜,人們點燃熊熊篝火,相聚在一起,跳起學羌,暢飲美酒,盡情歡唱。據說,以前在村子裡舉行學羌活動時,還要加進“跳火堆”的遊戲,可見學羌這一舞蹈形式與民眾的其他遊戲喜耍也是息息相連、融會貫通的。
學羌舞蹈剛勁有力而古樸大方,其動作特點在於腳下的踏跺組合。舞蹈中常見的進式踏點,可謂下步有力,踏腳輕脆,當舞者俯身而變化踏點後,這一動作則顯得柔韌、灑脫。此外,那多見的跺腳與踏腳動作相結合,則創造出學羌舞蹈獨特的韻味。
學羌舞曲調較單一,其旋律結尾處多以不穩定的角音為主,每段曲子旋律結束後,伴以舞者的踏點而填補空白,給不穩定的餘音造成穩定的結尾,使學羌這一旋律單一的舞曲充滿生機活力。
學羌舞蹈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蘊涵深情;動作雄勁有力、樸實優美。端莊典雅的舞姿,豪邁奔放的曲調,瀟灑自然的步法,這就是康巴藏區民族舞蹈的縮影——得榮“學羌”。
相關詞條
-
羌
羌,狹義為中國古代西部民族名稱,廣義為中國古代西部遊牧民族泛稱。羌,讀qiāng,中國少數民族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縣、松潘縣及綿陽市...
簡介 記載 節日、禮祭食俗 -
羌話
羌語是我國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內的一群語言。
羌語情況簡介 羌語特點 現在的羌語 相關內容 -
羌人
羌人曾是古東方大族,形成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地區,和漢人,藏人的關係較深。以羊為圖騰(早先以畜牧業為主),關於“羌”的文字記錄見於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頻...
分布概況 族群歷史 史料記載 居住環境 -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羌學研究中心
隸屬於西南民族大學的一個專業的羌學研究中心。
中心的性質與宗旨 學術沿革 學術團隊 承擔的主要項目與學術成果 近來的相關學術活動 -
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位於四川省理縣雜谷腦河畔桃坪鄉,始建於公元111年,是羌族建築群落的典型代表,被稱為神秘的“東方古堡”。桃坪羌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列入...
簡介 歷史沿革 建築布局 建築結構 風土人情 -
羌魂
羌族,是生活在我國四川省的少數民族之一。
-
得榮學羌
“學羌”是產生並流傳我州得榮縣子庚鄉、子實、阿村境內的一種民間歌舞。“學羌”舞姿剛勁有力而古樸大方,常見的進行式是踏點,下步有力,踏腳清脆。該舞蹈起源於...
簡介 動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 -
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又稱仁安羌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緬甸戰役中的一場戰鬥,是緬甸戰役的一部分。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以少勝多首次在境外取得的勝利。
簡介 戰役背景 戰役經過 傷亡情況 戰後影響 -
破羌帖
破羌帖亦稱《王略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所作草書紙本墨拓。破羌帖》刻本見於《絳帖》、《澄清堂帖》、《寶晉齋法帖》、《二王帖》、《戲鴻堂帖》、《玉煙堂帖》。
法帖概述 法帖簡介 法帖內容 注釋 寫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