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孫鴻璋,字琴泉,號梅石齋主,1949年10月出生於上海,老家(原籍)就在江蘇太湖邊上,在濃郁醇正的江南文化氛圍的薰陶下,孫鴻璋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同時更為江南諸多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名人的遺蹟珍寶所薰陶,如無錫的梅園、惠山的泥人、蘇州的刺繡、宜興的陶壺、福州的石刻、廣東的瑞硯、徽州的木雕,尤其是景德鎮的瓷器。孫鴻璋的父親五十年代就在景德鎮瓷器廠工作,因而孫鴻璋自小就與眾多的瓷器為伴,漸漸積累了大量的藝術經驗,在沉醉於這些民族瑰寶的同時,也萌生了學習、繼承、開拓和創造自己人生藝術道路的志向。
拜師學藝
1962年,少年孫鴻璋真正開始了自己追尋藝術的夢想。當時主要還是打基礎,在上海師從齊秋琴、周志高、黃聿風等老師學習書法、國畫和篆刻,後來專攻篆刻。俗話講,“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當時老師所教的僅僅是方法,甚至有的師傅所使用的篆刻工具都對學生保密,基本全靠個人的努力和悟性。孫鴻璋酷愛篆刻,又天資聰明,在同學中嶄露頭角。孫鴻璋說,如果不是後來的“文革”,他完全有把握進入浙江美院學習。歷史可以改變世事,但改變不了一個人對藝術炙熱的追求。“文革”後,孫鴻璋來到德州這片熱土安定下來,開始了自己藝術的創作期,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定居德州
在德州,他又師承石可、陳學智、鄒振亞、陳左黃、蘇白等諸位先生,繼而系統地學習了祖國的傳統藝術,並從青銅、玉器、陶瓷、木刻、石雕、古文字學中汲取營養,不斷充實著自己的藝術修養。數十年來,他融古熔今,博採眾長,廣泛涉獵,篆刻大進。除了篆刻,他又開始了創作微雕,以刀代筆,以石為紙,字型從0.5毫米到0.2毫米,他的微雕藝術充分詮釋了“精微”一詞的藝術內涵。藝術追求
孫鴻璋說,藝術是一種精神的反映、個性的表現,學習藝術要選擇與自我個性相近的去學習和發揮,然後去探索自己的路。當時德州黑陶已經聞名國內外,孫鴻璋就探索著,在黑陶上進行再創造,融書法、繪畫、篆刻、微雕等多種藝術樣式於一體,在黑陶上直接雕刻書法、人物、圖案、微雕等。通過精雕細刻,使作品表現出華麗多姿、清雅精微和濃厚醇正的裝飾美,大大提高了黑陶的藝術性和收藏價值。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毫釐之間萬千氣象。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古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悠久歷史。客觀地說,在秦漢璽印的時代,當時的印工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鑄造的僅是實用的印章會有那么多審美含量,明代諸賢在間隔了魏晉、南北朝、唐、宋、元之後,這才有意識地發現了璽印的審美價值。
在孫鴻璋看來,中國文字隨著時間和空間的綿延和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醇正和空間的雄渾厚重,雖幾經歷代更迭變遷,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的文人知識分子,成為他們心靈和精神的寄託。
藝術成就
孫鴻璋的篆法即取秦漢古璽印,明清諸家流派。印風平整透逸中見古樸自然。篆書喜金文,力追滄古奇崛之意。幾十年的辛勤耕耘,尤其是孫鴻璋在藝術創造上的博採眾長、廣泛涉獵,使他的篆刻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頗具大家風範。他的篆刻作品輯錄《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全國印社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年鑑》、“顏公祠”、“邢侗紀念館”、“王羲之故居紀念館”等均有收藏。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毫釐之間萬千氣象。除了篆刻,孫鴻璋的微雕是他的另一片藝術園地。在孫鴻璋眼中,宇宙無限大,無邊無際,宇宙無窮小,無內無盡,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正是微言大義,至理名言。微雕藝術家要做到手到、心到、意到,三者達到高度統一,連續運刀,處於一種忘我境界;要細心、專心、耐心缺一不可,必須“三心合一”。微刻的創作,不僅要講究刀法,更重要的是意在刀先,情在刀中,微觀在握。微刻是不藉助任何放大工具全憑感覺而創作的,因此要達到這種境界,別無他法,只有苦練。此外如果沒有在書畫方面相當的造詣也是不可想像的,孫鴻璋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具有堅實的書法和繪畫基礎,因而在微刻時才能憑藉一支鐵筆,在印石上縱情馳騁,左右逢源。
從七八十年代在0.5毫米的空間刻一個字,到九十年代的0.3-0.4毫米之間,到現在的0.2毫米,孫鴻璋極道互進,成就斐然。近年來創作的敦煌人物、仕女人物、《紅樓夢》人物等系列黑陶刻盤,古代名家書法、古代文學名篇、古代詩詞等刻陶,以及古文觀止、《孫子兵法》三十篇、唐詩三百首、千家詩、論語、佛經等系列微雕刻石,等等,曾多次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禮品,為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友人、藝術家珍藏。
退而不休
功夫在印外藝術在心中,從六十年代初到現在,孫鴻璋從藝四十餘年來,其微雕作品已達幾十萬字,篆刻也有數百方,直到如今依然刀耕不輟,不知疲倦。有人從工作崗位退下來感覺無所事事,而他退下來後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現在,他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篆刻、書畫、微雕分階段集中進行創作,篆刻三個月,書法和繪畫三個月,再進行微雕三個月,這樣能使自己的注意力和靈感更集中,也能充實人生。孫鴻璋以自己的追求不僅充實了生命,更提升了藝術。孫鴻璋說,工夫在字外,在印外,一個篆刻家、微雕家如果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就很難在藝術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孫鴻璋就對唐宋詩詞、古文觀止、茶文化、酒文化等格外喜愛,那些美妙的詩句讓他滿口生香、百讀不厭,豐富的民族文化更是讓他找到了進行藝術創作的新的突破口。之後,他再把這些民族文化的精神瑰寶用篆刻和微雕表現出來,在各種藝術樣式中取長補短。比如,孫鴻璋把花鳥畫、山水畫的素材,用印章的形勢表現出來, 做出的花鳥篆、山水篆、泰山名勝篆等系列篆刻就別具一番韻味,那些滿口生香的古文詩句在放大鏡下更是清晰可見,意味雋永。
勇往直前
無論是篆刻還是微雕,都是一份苦差事,它要人具有深厚的書畫基礎、金石知識、文學底蘊、文化素養等等,以及特有的悟性,精熟的筆墨、刀法技巧,水滴石穿的韌性,耐住寂寞的苦旅。孫鴻璋說,搞這一行必需能坐得住冷板凳,耐住寂寞,否則很難達到多么高的造詣。孫鴻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追求,從不為時風所動,不管流行什麼,他都一如既往地沿著自己的道路前進。生活中的孫鴻璋不計名利,甘於淡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走過的路,要留下點東西”。他說,藝術的追求需要不斷的學習與創新,淡泊與執著,為拓寬自己的藝術不斷探索研究,埋頭實踐,因為學無止境,藝術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