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詒讓(1848~1908)
正文
中國清末經學家、校勘訓詁學家、古文字學家。字仲容,號籀廎,浙江瑞安人。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四日(1848年9月11日)生。同治六年(1867)鄉試中舉。光緒前期報捐刑部主事,簽分後不久就稱病歸鄉,專心著述。晚年有感於民智閉塞,國勢衰微,頗致力於地方教育事業。光緒三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908年 6月20日)逝世。孫詒讓治學的範圍很廣,其主要成就集中在古籍整理和古文字研究這兩方面。前一方面的代表作有《周禮正義》(1905)、《墨子間詁》(1894,定本1910)和《札迻》(1894)等書。後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契文舉例》和《名原》。文集《籀廎述林》(1916)也收了一些這方面的文章,如《籀文車字說》(卷三)、《毛公鼎釋文》、《克鼎釋文》(卷七)等。
《古籀拾遺》 3卷是訂正宋代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清代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和吳榮光《筠清館金文》這 3種金文著錄書中的考釋錯誤的,光緒十四年(1888)刊行。《古籀餘論》 2卷是訂正清吳式芬《捃古錄金文》中的考釋錯誤的,成書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刊行於1929年。孫氏在國小和古文獻方面有很深的功底。他研究金文, 分析字形比較審慎, 並善於利用古籍中的有關資料,成績超過前人。《契文舉例》 2卷是孫氏在光緒三十年(1904)讀了劉鶚《鐵雲藏龜》(1903)後所寫的,1917年由羅振玉據稿本影印出版。這是寫得最早的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書中不免有很多錯誤,但是仍有一些值得重視的意見。
《名原》 2卷寫成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刊行於民國初年。孫氏在此書中從文字學的角度總結了自己研究甲骨、金文的成果,在分析偏旁和說明字形的繁簡變化等方面花了較大力量,對漢字的原始情況及演變原因也作了一些探索。近人多認為孫氏的著作代表了清代古文字學的最高水平。
參考書目
朱芳圃:《孫詒讓年譜》(中國史學叢書),商務印書館,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