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熙澤(1896-1935),字煥庭,安徽省廬江縣金牛鎮山南人,知名政治家、教育家,抗日名將孫立人的父親,曾任青島警察學堂總監、山東全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國會議員、總統府諮議、北京中華大學校長[1][1][1]等職。
生平
孫熙澤,同治八年(1869年)生於廬江縣金牛鎮山南,字煥庭。由於他中年蓄鬚,胡長且粗黑,當地人稱,“孫二鬍子”。
孫熙澤自幼在長兄孫臻澤的薰陶下,獲益匪淺。光緒甲午年(1895)在“江南鄉試”中舉時才26歲。朝廷派他去擔任福建龍泉縣教諭,他卻以母親年老拜辭,想必是年少得志,志不在此。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孫熙澤在參加禮部舉行的進士考試時,卻名落孫山。失意回鄉後,與長兄臻澤共同編纂《續修舒城縣誌》。之後,孫熙澤曾被授為山東候補知縣,濟南、煙臺地方審判廳丞,署理登州知府等職。光緒30年(1904),徐世昌創辦了青島警察學堂,孫熙澤應邀出任總監,家眷也隨著遷住青島。民國元年(1912年),孫熙澤全家又由青島遷往北京,得皖籍軍政要人相助,曾任山東全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國會議員、總統府諮議、中華大學副校長等職。民國10年(1921),許世英主持皖政,特邀孫熙澤回皖任職。 民國24年(1935年),孫熙澤在金牛鎮山南病逝。第3天,繼配夫人也過世,因而出殯時雙棺並行,兩人合葬於廬江柯坦鎮龍燈橋附近。
孫熙澤的元配是金牛的旺族方家的小姐。他與方氏生有3個兒子(同人、立人、衡人)和3個女兒(靜人、作人、之人)[2]。方氏於1903年病逝後,孫熙澤續娶方氏的堂妹為妻。
家庭
孫炳炎,號桃潭,安徽廬州府舒城縣東鄉三河鎮人,同治年間移居廬江北鄉金牛鎮。孫炳炎移居廬江北鄉金牛鎮後,著意經商,憑藉顯赫的家世和手中留存的家資,不幾年就成為當地巨富。 孫炳炎生有3子,除長子孫臻澤過繼給長兄孫德蕙外,次子孫熙澤、三子孫春澤均留在身邊。
妻子、兒女
孫熙澤的元配是金牛的旺族方家的小姐。他與方氏生有3個兒子(同人、立人、衡人)和3個女兒(靜人、作人、之人)。方氏於1903年病逝後,孫熙澤續娶方氏的堂妹為妻。
孫熙澤的次子孫立人早年求學於清華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維吉尼亞軍校,參加過淞滬會戰、中印緬戰爭,在隨中國遠征軍征戰緬甸期間戰功彪炳、屢克強敵,協助英美盟軍殲滅日寇無數,直將日寇趕出緬甸,保證了國際援華物資供應線滇緬公路的暢通,穩固了西南大後方的安全。孫立人在緬甸擊斃、擊傷、俘虜的日軍占日軍在東南亞總兵力的一半以上,其中,在新加坡俘虜了英軍18萬人的日軍王牌部隊18兵團被孫立人的新一軍打得全軍覆沒,在整個二戰期間,孫立人是斃傷日軍日數最多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以其顯赫的戰功,位列國民革命軍十大抗日名將之首,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最傑出抗日將領孫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