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灘鹽場

到了清代,多數改為灘曬1925年後,曬鹽戶稱為“灘戶”。 1931年,屬威寧鹽場(寧海鹽場與威海鹽場合併後之稱)管轄。 1981年鹽場撤銷,鹽田改為養蝦池。

明代建村時開始製鹽。其方法是在鍋灶中以灶煮鹽(又稱煎鹽或熬鹽),煮鹽之戶稱為“灶戶”。煮鹽手續繁雜,一般先戽取海水,注入容器,升火加熱後逐漸濃縮結晶成鹽。開煎時間為農曆二月中旬,停煎時間一般在農曆五月。煎鹽產量低,鹽質差,含雜質多,味略苦澀,且需大量柴草。到了清代,多數改為灘曬1925年後,曬鹽戶稱為“灘戶”。1935年,孫家灘鹽場鹽灶4座,灶戶11家;曬鹽“灘戶”57家,鹽灘20副。所謂“副”,其制不一。有的以五圈四池為一副,有的以五圈六池為一副,也有的以五圈十二池為一副。圈(亦稱鹵台)是用以蒸曬滷水,池則用以曬鹽。
孫家灘鹽場原屬寧海鹽場管轄。1931年,屬威寧鹽場(寧海鹽場與威海鹽場合併後之稱)管轄。解放後,改屬威石鹽務局,後又下放至牟平縣手工業管理局管轄。1955年,孫家灘鹽場分設“益民”、“民益”兩個鹽業合作社,不久兩社合併成立孫家灘鹽業生產合作社。後劃歸煙臺市。20世紀70年代,鹽場進行鹽灘改造。新型鹽田分蒸發、調鹵和接鹵三大區域,納潮、制鹵、結晶、歸坨、動力運輸、化驗、氣象觀測等工序設備配套。鹹區比例比舊鹽田增大,飽和鹵量增加。除制鹵區外,每副灘一般設有16個結晶池和一條倒揚水大夾溝,灘內有圈池,落差一般在5~8厘米,既可直跑,又可斜穿,走水暢通。新型鹽田產鹽質量和生產效率提高。1981年鹽場撤銷,鹽田改為養蝦池。1983年,改養羅非魚。2000年,被煙臺市政府徵用建煙臺體育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