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教程

孫子兵法教程

孫子兵法教程 作者陳潤華 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簡介

作者: 陳潤華 編著
出 版 社: 軍事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7-10-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463
  • 印刷時間:
  • 開本: 大32開
  • 印次: 2
  • 紙張:
  • I S B N : 9787802371163
  • 包裝: 平裝
定 價:¥28.00

內容簡介

通過《(孫子兵法)教程》,反映當代研究和套用《孫子兵法》最新成果,把孫武的主要思想觀點和知識融在古今的套用實例之中加以領會;再著力把《孫子兵法》中的思想引入當代其他學科領域,探索其影響。儘管探索是初步的,但願這初步探索會成為讀者今後探索的引玉之磚。以上所述,不僅是對書名的解釋,也應是這本書的基本特色。願此書能為廣大青年讀者學習《孫子兵法》盡微薄之力。

目錄

第一部分 《孫子兵法》原文
第一章 《孫子兵法》原文
第二部分 孫武兵學理論的思想淵源及其套用
第二章 《孫子兵法》的根柢與成就概述
一、孫子的出生及其歷史時代背景
二、孫武軍事思想的淵源及其形成
三、《孫子兵法》的成就和局限性
第三章 《孫子兵法》研究與套用概述
一、政治學知識
二、外交謀略學知識
三、天文氣象學知識
四、地形學知識
五、心理學知識
六、信息學知識
七、運籌學知識
八、經濟學知識
九、歷史學知識
十、競爭領域知識
十一、管理學知識
十二、有關人才學方面知識
十三、威懾思想的論述
十四、文學知識
十五、哲學知識
十六、軍事謀略知識
十七、美學知識
十八、藝術學知識
第三部分 《孫子兵法》國家戰略思想
第四章 《計篇》
一、總論戰爭的意義和它的重要性(導言)
二、關於戰略戰術運籌:論平時要用“五事”以經營軍事。並主張在戰前,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作重點比較,末復以個人去留,爭取計畫的實施
三、發揮主觀能動性――論戰勢的意義和用兵的各種詭道
四、廟算――論戰爭的避敗,可預決於未戰以前政府的作戰大計
第五章 《用間篇》
一、論用間的意義和作用
二、論問諜的種類及其性質
三、論用問的秘訣和紀律
四、論用間察敵的方法與反問的重要性和論用上智為間必成大功
第六章 《作戰篇》
一、戰爭所需費浩大,發動困難,用兵多一日,即多一日耗費,當國者務宜引為深戒
二、極論師老財竭,後患不堪構想,巧久不如拙速
三、分論就食於敵的利益和激勵士兵戰鬥及處置戰利品和俘虜的各種方法
四、總論本篇大意,唯在速勝,是為畫龍點睛,揭示題旨之法
第七章 《謀攻篇》
一、兵貴以全策取勝,不銳於伐兵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
二、謀攻和兵攻方法的巧拙及其利弊、得失
三、論將為國輔,制勝萬全之策,唯在於將
四、論知勝之道,謀攻之秘,不外乎審己料敵。故特標“知彼知己”四字,為一篇眼目
第四部分 《孫子兵法》戰略戰術思想
第八章 《形篇》
一、論先求能守以自保,次圖能攻以取勝
二、論自保全勝之道,要在修道保法,勝於無形
三、條舉制勝的五項兵法,並設喻刻畫勝兵進攻時的形勢,以結全篇
第九章 《勢篇》與《虛實篇》
一、論戰勢的內容,不外分數、形名、奇正、虛實四項
二、論奇正的變化和作用與戰勢的姿態和方法
三、戰鬥的要訣,在於擇人而任勢
四、虛實要訣――致人
五、轉變虛實的方法
六、測虛實的方法
七、因敵制勝
第十章 《軍爭篇》與《九變篇》
一、軍爭的總方略,提出“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作戰原則
二、軍爭的危險、伐謀伐交的重要及孤立無援的後果,論述了軍爭為利,軍爭為危的辯證關係
三、戰鬥三大基本原則和戰鬥行動的六大法則
四、將者能通曉九變之利、通九變之術,方能利用地形,發揮部隊作用.
五、明變通盡利之道,要在兼權利害、熟計得失,以為應敵制變的策略
六、兩軍爭勝時,將軍的性情一有偏向,就不免有覆軍殺將的五種危險
七、軍隊的進退和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的各項法則及攻擊敵人應注意的八項變則
第十一章 《行軍篇》
一、論戰時適應地形,申明行軍、駐軍及作戰的各種措置
二、戰時偵察敵情(戰術情報),以準備戰鬥的各項要目
三、論戰時前衛兵力的編制和任務
四、論統御軍隊,平時要有教育,戰時要有威信
第十二章 《地形篇》與《九地篇》
一、詳論戰地六種戰地的性質和戰法
二、戰地官兵的素質和修養上分兵敗六種
三、論戰時知地、察己固屬重要,但尤在於先知敵情,方能戰無不勝
四、掌握戰區九地之變
五、論宣戰後,政府的方略、措施及隨敵屈伸,以趨利避害的各項策略(屈伸之利)以及深入敵境後,將軍的決心和處置和總結全篇論述的綱領
六、要“視卒如嬰兒”,才能取勝和“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乃可全勝”
第十三章 《火攻篇》
一、論火攻的目標(和作用)
二、論火攻的必備條件
三、論實行火攻和預防火攻的各項法則
四、論火攻的效力優於水攻
五、慎重對待戰爭戰術運籌

書摘

第一章 《孫子兵法》原文
《計篇》第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一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於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篇》第二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屈力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芑心)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謀攻篇》第三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破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轅掬,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形篇》第四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正。
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厙者,形也。
《勢篇》第五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畢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粗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擊,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擊,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廣)弩,節如發機。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此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篇》第六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者,出其所必趨也。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成勢,無恆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篇》第七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軍將;勁者先,罷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軍將,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篇》第八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篇》、第九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止涉,待其定也。絕天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疼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也。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薪來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役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食肉,軍無懸甄,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言人人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多益,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地形篇》第十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日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日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日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日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厙;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已,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