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孫在馨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從5歲開始就在爺爺玉田孫秉翼膝下學習漢學及書法的基本常識,他從小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書法才能。素筌獨創書法體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們稱他為世紀罕見的書法大家。
從1924年(當時22歲)到1931年,他的作品年年入選當屆朝鮮美術展覽會,在30歲時其作品還特別入選第1屆朝鮮書道展,隨後他成為全國規模展覽會的評審委員。他以評審委員的身份參與9次國展工作之後,又成為兩屆國展的顧問,還曾擔任過一屆國展評審委員、兩屆國展運營委員長、兩屆韓國藝術文化團體總聯合會 會長、大韓民國藝術院會員(’54~’81) 等職務。在他活躍於文化藝術舞台的40年時間裡,在宣傳領域和國展中他的足跡無處不在,有著非凡的影響力,恐怕後人很難再打破這個紀錄。
到了日本統治時代末期,韓國的語言被抹殺,作為民族文化之一的民族書法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但是迎接 8. 15解放時,素筌把在日本統治時代通用的術語“書道”更名為“書藝”。這樣做既能抹去日本留下通用的不愉快的記憶,同時也具有東方書法觀念之“書即畫、畫即書”的傳統意義,也是決心融入現代藝術,積極參加新書法運動的民族意志的象徵,今天“書藝”一詞就是這樣被通用的。另外,他在1945年創立了朝鮮書畫同硏會,彌補了沒有書畫宣傳的文化空白期,同時成為向國展發展的契機。
主要經歷
人們常常把素筌當作書法家,但是他的弟子鶴南、山亭常常說先生是畫家,他們說:“先生留下的80餘件作品中,有些畫作比書法還要好。”進入中年之後,素筌的字更加成熟了。其字的特點是筆劃和結構完美,文采十足,吸引了前來觀賞的每一位觀眾。他曾多次到中國學習,擺脫了中國式的書法體的束縛,創立了獨特的書法體,這就是被稱為“素筌體”的書法體。
1956年,故鄉古郡面碧波津建了李忠武公戰捷碑,由他書寫的韓國最早的韓中文混用碑文運筆達到了極致。點、線、橫劃、豎劃等變化無常,整體線條完美,該作品堪稱可載入歷史的佳作,這可以說是先生的才智和努力以及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融為一體的素筌藝術的頂點。他的代表作品還有隸書體的“鎮海海軍忠孝塔”碑文,首爾“死六臣”碑文(六體)。除此之外,還有義庵孫秉熙先生墓碑文、安重根義士崇慕碑文、陸軍士官學校檢閱台「花郎台」、佛國寺觀音展牌匾等,出版的作品有《春山眷愛屏》、 《稔池餘墨》、《曲屏一帶》、《對聯》、《人言》、《行書一對》、《筆硏精良人生一樂》等。他還曾當選第4屆民議院議員和第8屆國會議員。
他很關愛他的弟子。培養出來的弟子有原谷金基升、鶴南鄭桓燮、景岩金相筆、西峰金思達、長田河南鎬、平步徐喜煥、金峰朴幸甫、友竹楊鎮尼等韓國書法界的棟樑,可以說比比皆是。具哲祐說:“在韓國除了幾位大書法家,其餘的可以說都是他的弟子”。眾人評價他是一個幽默風趣,人際交往的天才。但他對藝術非常執著甚至可以說固執,有時難免樹敵。他很重視藝術家的品性和生活態度,經常教導他的弟子說:“美與風流都很好,但是打破家庭和平的納妾行為我們要堅決反對。”他習慣每天凌晨4點鐘起來寫字。他常說“當然字最重要的10%是神韻”,他的性格是如果不順利時,會將寫了無數張的紙撕掉,最後滿意後才題上名字。 他的家住在首爾弘濟洞,第一次當選為國會議員的那一年著手修建了這所房子。並買下了大院君李昰應的別墅石坡亭舍廊房,玉田場和文玉樓是從33年前建的孝子洞原來的家中遷移來的。素筌想用畢生的精力將這間屋子用藝術精髓裝飾起來,但是他用了16年的時間也沒能完成心愿,後來躺在了病床上。這位獨創「素筌體」繼秋史以後的一代書法巨匠於1981年以79歲高齡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