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拐

孤拐

孤拐,常指腳踝骨,如:剛盤腿坐了一會兒,硌得我這孤拐生疼。這一說法在東北、北京、山東、山西,甚至江蘇、四川都較常見,亦稱“ 孤踝 ”,是指腳腕兩旁突起的部分。語出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一折:“你每說到幾時,早不是臘月里,不凍下我孤拐來。” 清代的文獻中,“孤拐”還指“顴骨”,如:“高高兒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乾浄爽利的。”(《紅樓夢》第六一回)。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詞目:孤拐

拼音:gū guai

注音:ㄍㄨ ㄍㄨㄞˇ

基本解釋

1. 〈方〉

2. [cheekbone]∶顴骨。

3. [ball of the foot]∶踝骨。為腳孤拐的簡稱。

引證解釋

1. 亦稱“ 孤踝 ”。腳腕兩旁突起的部分。

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一折:“你每說到幾時,早不是臘月里,不凍下我孤拐來。”《西遊記》第三二回:“若是先吃腳,他啃了孤拐,嚼了腿亭,吃到腰截骨,我還急忙不死,卻不是零零碎碎受苦?” 章炳麟 《新方言·釋形體》:“今謂脛下骨隆起者為孤踝。”

《西遊記》第七十五回 說不了,孤拐上有些疼痛,急伸手摸摸,卻被火燒軟了,自己心焦道:“怎么好?孤拐燒軟了!弄做個殘廢之人了!”忍不住掉下淚來,……

野叟曝言.第二十六回:「這石氏腳上一個雞眼老了,再剪不下,想起中間屋裡切皮的刀兒,甚是快利,因光著孤拐出來,摸那皮刀。」

2. 顴骨。

《紅樓夢》第六一回:“高高兒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乾浄爽利的。”

“孤”最早指幼年喪父,《說文·子部》:“孤,無父也。從子瓜聲。”見於: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幼而無父曰孤。”後又指幼兒父母雙亡,見於:春秋管子《管子·輕重》:“民生而無父母謂之孤子。”在此基礎上,“孤”又引申指沒有子女的人,如: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懷寵》:“求其孤寡而振恤之。”高誘註:“無子曰孤。”通過這三個意思可以看出“孤”所指的事物都有“孤獨”、“單個的”這樣的特點,並且今天常用的“孤”也有這樣的用法。如“孤單”指單身沒有依靠,“孤島”指遠離大陸或其它島嶼的島,“孤立”形容與其它事物不相聯繫。但是,與其它事物相離的或只單獨一個的東西在人們眼中往往是比較特別的,與周圍其它事物相比其特點是比較突出的,而我們認為方言中“孤拐”的“孤”就是取其“特別,突出”義。馬思周先生在其《從“孤拐”說“拐”》一文中也提到,“孤”在近代已有“特出,獨出”的意思,而“孤拐”之“孤”就是在此基礎上引申有“高出,突出”義。踝骨是小腿和腳之間左右兩側凸起的部分,是高出其它部位的地方,因而,在指稱踝骨時會用“孤”。

馬思周先生在《從“孤拐”說“拐”》一文中對“拐”的意義及在方言中的多種用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拐”的本義為腋下、足下的支撐工具,北宋陳彭年,丘雍《廣韻·蟹韻》:“拐,手腳之物枝也。”這種工具要起到支撐身體的作用,因而其端部要歧出,因此,馬思周先生認為踝骨之所以用“拐”來指稱,就是因為踝骨有“端部歧(突)出的特點”,拐杖之“拐”,用的就是“拐”的本義。並且,在很多方言中,“孤拐”除指踝骨外,還指顴骨和腳掌內側突出的部分,這些部位都有突出的特點,因而也會用“孤拐”指稱。“孤拐”指代“踝骨”並且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時期是在清代,這時候的文學作品口語化明顯,而且能確定“孤拐”有時候就指的“踝骨”,如:

(1)我才在角門口下台坡一滑,幾乎跌倒,腳孤拐還酸呢。(清·雲江女史《宦海鍾》第一回)

(2)刑名老夫子接著,……是教魏剝皮拿鐵釘錘打犯人的腳孤拐,任你英雄好漢,只要把這塊骨頭打碎,自然一步不能行走。(清·李寶嘉《活地獄》第十二回)

(3)宋相公,你招了吧!你看我們,孤拐都夾扁了。(清·天花藏主人《賽紅絲》第三回)

在清代,有一種刑罰是“夾踝骨”,如例3。這一用法的“孤拐”在今天的很多方言口語中都有使用,並且頻率非常高,同時也散見於書面語,如:

(4)棒子夠不著,先從孤拐打起,打到膝蓋骨……(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燈光里的三代女人》)

(5)孤拐里的筋繃得過緊而時有細微作響,也一同陷在裡面。(嚴歌苓《扶桑》第三十二章)

但在清代的文獻中,“孤拐”還指“顴骨”,對顴骨突出的臉型又有“孤拐臉”或者“孤拐面”的說法。這是由於顴骨與踝骨一樣,有突出的特點。這一用法在今天東北地區的其它方言以及北京方言中都在使用,例如:

(1)“高高兒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乾浄爽利的。”(《紅樓夢》第六一回)

(2)原來那猴子孤拐面,凹臉尖嘴。(《西遊記》第二回)

可見,人們用“孤拐”來指代“顴骨”或“踝骨”,都是從其外觀特點入手來進行命名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