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1911~  )

季羨林(1911~)

正文

季羨林(1911~)中國語言學家、作家、文學翻譯家。生於1911年8月6 日。山東省清平縣(現改歸臨清市)人。自幼就學於濟南市,1930年畢業於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同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換的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格廷根大學從著名印度學家E.瓦爾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語言。1941年獲格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交通斷絕,無法回國,即應聘在格廷根大學任教,並從著名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或稱焉耆 -龜茲語)。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應北京大學之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
季羨林於 195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起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1979年起任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80年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1年任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1983年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1984年起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1985年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等職。
季羨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歐語言,有突出的成就。
①在印度中世語言(包括阿育王碑銘用語、巴利語、俗語和混合梵語)形態學方面,他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徵,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一文;他發現並證明印度中世語言中語尾 -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羅語的特點之一,著《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 -am向-o和-u的轉化》(1944)一文;他還發現並證明不定過去時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的語法特點之一,著《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年代與來源的標準》(1949)一文。
②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他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他還闡明原始佛教採用放任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以及與語言問題相聯繫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問題。有關論文已編成《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一書。
③在吐火羅語的語義研究方面,他通過對《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本與其他語言的異本的比較,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寫成《〈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一文。
1980年以來,他開始研究和譯釋新疆博物館收藏的吐火羅語 A《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已發表《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論文,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季羨林的論著還有《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 》(1982)、《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1982)、《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1981)、《商人與佛教》(1985)等。
季羨林又是勤奮的文學翻譯家,他直接從梵文翻譯了《沙恭達羅》(1952)、《五卷書》(1959)、《優哩婆濕》(1962)、《羅摩衍那》(7卷,1980~1984),還著有《羅摩衍那初探》(1979)一書和《〈羅摩衍那〉在中國》(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學的介紹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他還從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譯了一些文學作品,譯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季羨林還從事散文的創作 ,作品有 《天竺心影》(1980)、《朗潤集》(1981)、《季羨林散文集》(1987)等。(見彩圖)

配圖

季羨林(1911~)季羨林(1911~)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