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最早開創“季播”模式的美國電視網,根據 觀眾喜好,將全年播出時段分為秋季首映期(9月至12月)、關鍵編排期(12底月至1月)、旺季播出期(2月到5月)和夏季重播期(6月到8月)。《老友記》、《迷失》等美劇,《倖存者》、《美國偶像》等真人秀,被嵌入以不同客群群為主體的季播帶中,不僅賺口碑,也吸引不少廣告客戶。
在收視重壓下的各地衛視也學會了市場行銷,國內電視台舶來了“季播體”這個新詞兒,以概念“打包”的同質綜藝節目和電視劇也順勢找到了好“婆家”。是否“新瓶裝舊酒”暫且不論,至少從收視效果來看,這招用的還不賴。
操作
最早引入“季播”概念的湖南衛視,繼從2011年開年的“新春合家歡季”中嘗到收視甜頭後,最新推出了“幸福生活季”,跳出年輕群體客群圈,主打劇《回家的誘惑》俘虜了大批70後觀眾,《稱心如意》《好好生活》等新節目淡化純綜藝概念,分別從情感互動、生活品質、藝術文化、高端對話等角度,向大齡觀眾示好。
浙江衛視繼2010年推出《婚姻保衛戰》《愛情連連看》兩檔婚戀節目後,春節期間繼續放大“情感”效應,自製劇《愛情有點藍》網羅婚外戀、辦公室戀情、親子代溝等倫理,通吃不同年齡層女性觀眾。3月3日,浙江衛視以《借槍》《追捕》《拯救女兵司徒慧》等同類題材劇開啟“諜戰英雄季”。
2010、2011年,家庭主婦們摯愛的苦情劇走俏螢屏,一時間《芸娘》《順娘》《我的醜娘》等劇猶如流水線上的商品層出不窮。安徽衛視索性把這類劇集打包買下,打出了“母愛中華”的季播口號,讓家庭主婦看個夠。到了第二季,他們又換“泰劇季”作為主打,鎖定晚間十點檔的都市白領群。
優勢
季播不僅滿足了同類題材客群連續觀看的心理,還能為電視劇推廣省下一大筆宣傳費,且有利於招商。同時,廣告總額相較以往也平均提升了20~30個百分點。有關人士表示,“季播”概念是各家衛視差異化競爭的結果,影視劇在播出節目中所占的比例大了,自然要繪出不同臉譜滿足觀眾需要。“季播”模式讓節目打包上陣,體現了“團結力量大”原則。
缺憾
“季播體”讓人遺憾的是,這種消滅一批舊節目,迅即推出新內容的動作,難免給觀眾留下“新瓶裝舊酒”的話柄。比如2010年湧現的大批婚戀節目,除了主持風格各有千秋外,舞台、環節、嘉賓設定幾乎相同。
這種周期性播出模式也存在隱患,一些網友就感慨:“好不容易挑肥揀瘦鎖定的幾檔節目,剛剛漸入佳境,突然全沒了。”天娛工作人員也在微博透露,得知《給力星期天》剩下不到六期節目後,不少90後觀眾在網上留言,對節目周期過短表示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