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鍾捷

孟鍾捷

孟鍾捷,1978年生,浙江杭州人,歷史學博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現擔任副系主任一職。2006年1月在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2004-2005年在德國不萊梅大學歷史系進修。主要從事20世紀世界史、德國現當代社會史和全球化歷史教育的教學和研究。現為國際歷史教育學會成員、中國德國史研究會理事。

基本信息

課題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世紀德國勞資和諧關係演進研究:以企業代表會體制為中心》(2007-申請結項中);

孟鍾捷 孟鍾捷

上海市晨光項目:《魏瑪共和國的勞工政策》(2007-2011,結項);

上海高校選拔優秀青年教師專項科研基金:《聯邦德國的社會夥伴關係:歷史與經驗》(2007-2008,結項)。

出版書籍

專著

孟鍾捷著《德國簡史》 孟鍾捷著《德國簡史》

《德國1920年<企業代表會法>發生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尋找黃金分割點:聯邦德國社會夥伴關係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教材

《世界當代史,1945-2000》(第3版,參與修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高中教材:《高中歷史》第5-7冊(參與編寫),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2009年版;

譯著

《世界主義與民族國家》,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版;

發表論文

《再論“安史之亂”的歷史轉折性》,載《歷史教學問題》2000年第2期,第47-49頁;後收入《時代·史學·青年——<青年史學>六十期紀念文集》,第64-70頁。

《墨爾本的社區教育》,載《社會》2001年第12期,第42-43頁。

《略論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歷史性》,載《青年工作論壇》2003年第1期,第16-17頁。

《試論魏瑪共和國的社會政策》,載《德國研究》2003年第4期,第66-70頁。

《納粹陰霾下的德國體育運動》(第二作者),載《體育文化導刊》2003年第6期,第61-62頁。

《墨爾本社區發展的歷史考察》,載《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3期,第76-80頁。

《現代性與社會政策改革——1890-1933年間德國社會政策探析》,載《安徽史學》2004年第5期,第10-15頁。

《鄉鎮教會及其現代困境:塘棲基督教會初探》,載《當代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第27-30頁。

《20世紀中國體育史研究的再反思——兼論21世紀體育史研究的發展方向》(第二作者),載《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第2期,第33-35頁,後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體育學》。

《在戰爭罪責與民族自豪之間的“正常化”之路——六十年德國“第三帝國史”研究回眸》,載《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第190-192頁。

《作為歷史文本的新聞》(第二作者),載《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第169-170頁。

《勞資利益團體合作與一戰結束前後的德國社會——試論<斯廷內斯-列金協定>的起源及其意義》,載《世界歷史》2006年第1期,第92-99頁;後轉載於《下筆須論二百年:王養沖先生百歲華誕獻壽文粹》,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276頁。

《試論德國<企業代表會法>(1920)的緣起》,載《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第5期,第40-42頁。

《社會政策在德國:理論與實踐歷史的回顧(1873-1945)》,載《甘肅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5期,第152-154頁。

《納粹黨的企業代表會政策與德國經濟民主的消亡》(第一作者),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第2期,第248-253頁。

《“經濟民主”在德國的確立:試論胡戈·辛茨海默與<魏瑪憲法>第165條》,載《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第6期,第45-47頁。

《“完全控制權”與“共決權”之爭——試論德國1918/19年革命中的經濟性代表會運動及其歷史地位》,載《世界現代史新論》,第3編,華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21頁。

《試論德國魏瑪時代企業代表會體制的興衰(1920-1933)》,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3期,第55-60頁。

《試論魏瑪“福利國家”的早期實踐(1918-1920)》,載《安徽史學》2008年第5期,第5-11頁;後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世界史》2008年第5期,第47-54頁。

《試析德國魏瑪時代集體契約制的興衰》(摘要論文)‚載《中國的未來:問題與挑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284頁。《<冷戰:1947-1991:一段激進時代的歷史>簡介》‚載《冷戰國際史研究》第6期‚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248頁。

《世界史學科發展30年大事記(1978-2008)(上)》,載《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第1期,第105-109頁。《世界史學科發展30年大事記(1978-2008)》(下),載《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第2期‚第99-104頁。

“The Conceptions of the Futur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German Labor Union after WWII“‚ Ost-West-Review‚2009‚No.1‚Bonn‚Germany。

《二戰後德國企業代表會體制的重建(1945-1952)》,載《世界歷史》2009年第4期‚第43-51頁‚後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世界史》2009年第12期‚第59-65頁。

《“獨特道路”:德國現代歷史研究的範式轉變與反思》,載《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第4期‚第56-59頁。

《試析魏瑪德國集體契約制的興衰》‚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6期‚第677-681頁。

《試析二戰後聯邦德國工會聯盟的重建及其意義》,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6期‚後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工會工作》2010年第3期。

《共同記憶的形成:德法合編歷史教科書——訪愛蒂安·弗朗索瓦教授》,載《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3期‚第36-39頁。

《兩德統一與“社會夥伴關係”的東擴:1990-1992》,載《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21-25頁。《試析聯邦德國集體契約制的發展(1949-1990)》,載《安徽史學》2010年第6期‚第97-102頁。

《全球化時代的歷史教育——訪[德]蘇珊·波普教授與尤塔·舒曼博士》,載《歷史教學問題》2011年第2期,第26-31頁。

《1918-1924年階級合作模式的嘗試與一戰後德國勞資關係的起伏》,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第117-124頁。

《德國歷史上的住房危機與住房政策(1918-1924)——兼論住房統制模式的有效性與有限性》,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第133-138頁。

《一戰後德國勞資利益團體合作》,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6月2日,第8版。

《德國媒體對“和諧觀”的釋讀(2004-2007)——以《明鏡》周刊為中心》,載《探索與爭鳴》2011年特刊。

《試析魏瑪德國勞資關係的演變——以8小時工作制的興衰為中心》,載《世界歷史》2011年第4期,第48-58頁。

《歷史思維素質培養的深度與廣度:來自德國的經驗》,載《歷史教學》2011年第19期,第53-56頁。

發表譯文

《德國史學界關於民族社會主義研究的回顧》(德文),載《德國研究》2002年第4期‚第52-56頁。

《文化之中要——戴維·S·蘭德斯教授訪談錄》(英文),載《書寫歷史》第1輯‚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226-235頁。

《1949年以來在兩個德國教科書中記錄的毀滅性戰爭與猶太大屠殺》(德文),載《新史學》第5輯,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328頁。

《權力-政治-討論:政治文化史的可能性及其局限》(德文),載《新史學》第7輯‚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274頁。

《“冷戰肯定不是一種持久和平”:訪德國當代史學家貝恩德·施特弗爾》(德文),載《冷戰國際史研究》第6期‚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247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