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縣人民政府

孟津縣人民政府

孟津縣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全縣轄9鎮1鄉,227個行政村,總人口45萬人,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基本地形地貌概括為“三山六陵一分川”,東西長55.5公里,南北寬26.9公里。

孟津概況

孟津縣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位居黃河中下游分界地段,東距省會鄭州110公里,西距豫西名城三門峽90公里,南與古都洛陽毗鄰,北臨滔滔黃河,與濟源市一橋相連。全縣轄9鎮1鄉,227個行政村,總人口45萬人,總面積758.7平方公里。基本地形地貌概括為“三山六陵一分川”,東西長55.5公里,南北寬26.9公里 。

區位優勢明顯。孟津處於中西部連線的樞紐地帶,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全縣有4個鄉鎮和著名重工業基地、“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優秀旅遊城市”洛陽市接壤,洛陽市雄厚的科研實力、巨大的市場容量對縣域經濟拉動作用愈來愈明顯。國家大型水利樞紐小浪底工程因位於我縣的小浪底村而得名,正在建設的大型反調節水庫西霞院工程因位於我縣的西霞院村而得名,兩大工程的建設,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全國最大的化纖基地洛陽吉利石化工業基地和我縣一橋相連,輻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交通條件發達。百里黃河上有5座鐵路、公路橋和山西、河北、焦作、濟源等省市相通;隴海鐵路縱貫全境,焦枝鐵路在孟津設有3個車站;被稱為歐亞大陸橋的連霍高速公路在我縣開設有3個上下道口,太澳高速、洛陽西南繞城高速、310國道、207國道、洛常公路等交通幹線在境內縱橫交叉,全縣22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國家二類航空口岸洛陽飛機場座落在我縣的麻屯鎮。快捷的立體交通網路既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又為生產經營提供了強大的運力支撐。孟津郵電通訊設施發展迅猛,傳輸光纜化、電話程控化、通訊多元化、管理微機化可滿足各種通訊需要。

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原煤、紫砂岩、砂岩、砂、粘土,其中煤炭資源儲量達到9億噸。義煤集團投資5.4億元年產150萬噸的橫水煤礦正在建設之中,台塑集團將與義煤集團合作興建年產480萬噸的大型煤礦,原煤發熱量均為5500—7000大卡,豐富優質的煤炭資源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證;地表水及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可開採深度以內地下水4.16億噸,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和西霞院水庫儲水量達128.12億立方米;電力充足,現有35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變電站6座、220千伏及500千伏變電站各一座、2×5.5萬千瓦火電廠一座,電力容量達470兆伏安。此外,中西部地區最大的6×30萬千瓦小浪底水電站,正在建設的4×6萬千瓦西霞院水電站均在我縣境內,台塑集團投資167億元興建的裝機容量為6台60萬KW火力發電機組即將動工,使孟津成為國家重要的電源基地。

古文化資源隨處可見,以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漢魏故城為代表的40多處古文化遺址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人以“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為榮,帝王將相墓冢,是全國最大的皇家陵園和古墓葬群,北邙山百分之九十以上地域在孟津境內,有以漢光武帝陵為代表的500多座皇家陵園和不計其數的王公大臣墓葬,2001年,邙山古墓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漢魏古墓冢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河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有黃河濕地1.5萬公頃,2003年被批准為國家級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

文化底蘊深厚。孟津是一個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州名縣,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有“河圖之源、人文之根”之說,龍馬負圖、伏羲畫卦、八百諸侯會盟、伯夷叔齊扣馬諫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孟津”一詞由來已久,因夏朝為孟塗氏封國,謂“孟地”,其地置津、故稱“孟津”。洛陽被稱為13朝古都,其中有6個朝代都定都在孟津。龍馬負圖寺、王鐸故居、漢魏故城等40多處古文化遺址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人以“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為榮,在孟津北邙山上留下了以漢光武帝劉秀為代表的500多個”。約在四五千年,人文之祖伏羲就來到這裡,帶領先民漁獵生息,畫八卦,造書契,正人倫,結束了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先河。現在孟津龍馬負圖寺內的數十通古代石刻,生動地記載著這一久遠的神秘故事,成為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神聖之地。歷史上許多帝王將相,文人騷客,都曾在孟津這片皇天厚土上生息創業,吒咤風雲,創造出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武王興兵伐紂八百諸侯會盟與此,劉邦在這裡絕河亡秦,張衡在這裡發明“地動儀”。大文學家賈誼、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一代名相狄仁傑,書壇泰斗神筆王鐸等,不勝枚舉的顯達名士,有的出生在孟津,有的長期生活奉職在孟津,創造了顯赫的歷史業績,留下了彪炳後世的千古美名。先後獲“全國素質教育先進縣”、“全國書法藝術之鄉”、“河南省文化先進縣”等榮譽。

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工業興縣”紮實推進,近兩年,到孟津投資的國內外客商達138家,工業項目投資達30億元。隨著投資10億元的孟津鋼廠、投資4.3億元的孟津電廠、投資3.9億元的孟津焦化廠、投資6億元的孟津煤礦等一批重點項目的相繼建設投產,隨著縣內“五大”工業園區的迅速崛起,有力拉動了以縣化肥廠、洛陽冠華精鍛齒輪廠等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升級換代,初步形成了電力、鋼鐵、機械製造、冶金建材、化工化纖、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支撐的縣域工業框架體系,並成為河南中原城市群隆起經濟帶和洛陽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特色農業統攬農業產業化發展,全縣已形成奶牛養殖、無公害蔬菜、苗木花卉、菸葉種植四大主導產業,形成了萬畝黃河鯉魚養殖、萬畝蓮藕荷塘、萬畝孟津貢梨、萬畝無公害蔬菜、萬畝牡丹花卉、萬畝紅提水果、萬畝優質水稻、萬畝速生林、2萬畝優質菸葉和20萬畝優質小麥十大產業基地。奶業、蔬菜、苗木花卉、菸葉四大主導產業初步實現了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產業化發展。奶牛存欄,牛奶產量均居全省第一,被河南省確定為“沿黃綠色奶牛養殖基地縣”,“高效農業示範縣”;被洛陽市確定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萬畝牡丹種植基地”;生生乳業、優質孟津梨、常袋紅提葡萄、會盟“荷花節”等農業品牌聲名遠播,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業效益進一步提高。按照旅遊產業體系的要求,投資2億多元完善了旅遊基礎設施,形成了一條西起小浪底景區、東至黃河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食宿行游購娛”六大要素齊備的洛陽北部黃河文化旅遊熱線,成為河南省“大黃河之旅”的精品線路。2006年實現生產總值56.1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67億元,首次進入全省前30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24億元,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79家,完成工業增加值14.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7711元、2990元,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經濟發展環境優越。近年來,我縣提出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抓手,把投資環境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營造了區域發展新優勢。在硬體設施方面,累計投資2億多元,實現了小城鎮建設的歷史性跨越,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區域性中心小城鎮為重點、輻射周邊小集鎮的城鎮化體系和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城鎮化新格局;並以小城鎮為平台,根據工業產業類型和區域特色,引導企業向“五大”園區集中,形成產業聚集優勢和規模效應。在軟體建設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建立了行政服務中心,對到孟津投資的外商實行“一條龍”服務、“一站式”審批;實行了行政機關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1到20安靜生產日制”、檢查收費備案審批等制度,創造了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政策環境,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誠信守約的信用環境。

行政區域

孟津縣人民政府 孟津縣人民政府

(一)抓工業發展,增強以工促農、以工帶農能力。把工業作為振興縣域經濟的龍頭,按照“最佳化結構,擴大總量,提高效益”的思路,強力推進“工業興縣”。一是培骨幹育龍頭。大力招商引資,上項目,擴產改造傳統產業,催生了一批投資超億元骨幹企業,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70家。二是建園區育群體。根據全縣工業類型和區域特色,圍繞產業龍頭,加快產業鏈上下延伸,初步形成了電力能源、冶金建材、機械製造加工,化纖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和麻屯、常袋、送莊、平樂四個工業集聚區。三是重管理提效益。引導企業加強成本、質量、行銷管理,以發展名優特色產品為方向,進一步提高企業裝備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催生了一批自主名牌。四是優環境強服務。在政策、資金、土地、環保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由小型低效向做大做強轉變,由分散生產向協作整合轉變,由靠自身積累向融資多元化轉變。工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財政增收,為加大對農村投入奠定了基礎。

(二)抓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充分發揮孟津的近郊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推進了奶業、蔬菜、瓜果、菸葉、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和產業化發展。全縣奶牛存欄1.83萬頭,奶產品年加工總量達到15萬噸,奶牛數量、牛奶產量均居全省第一;建成了洛北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提升了菸葉、瓜果、花卉等的生產能力;突出特色農業的休閒、觀賞功能,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精心打造“洛陽會盟荷花節”、“洛陽常袋紅提採摘節”等農業品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實現了農產品附加增值。推進了農村“十萬勞動力轉移工程”,增加了農民現金收入。

(三)抓村容整治,改善農民的人居環境。縣委、縣政府下發了實施村容村貌綜合整治方案,提出了以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為內容的“五通”和“每戶有一條增收致富的門路,有一幢寬敞整治的住房,有一套好的家具,有一輛交通工具,掌握一門以上農業實用技術”的“五有”,“四清”(清潔村莊和公共設施、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理違章建築)、“四集中”(垃圾集中填埋、秸稈集中堆放、建材集中擺放、村莊集中綠化),“四改”(改路、改廁、改灶、改圈),生態環境“四化”(環境淨化、街道亮化、村莊綠化、整體美化),公共設施“五有”(有農民培訓場所,有文化娛樂場所,有標準化衛生所,有老年活動中心,有社區服務中心),各項工作“六好”(組織建設好,經濟效益好,村風民風好,農民素質好,公益服務好、社會治安好)的要求,很抓落實。截至目前,已有210個行政村完成了階段性整治任務,一批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新農村初具規模。

(四)抓設施建設,搭建經濟社會發展平台。近兩年,針對民眾反映強烈的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通路難等重點問題,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建設。建成了3條縣域幹線公路,形成了“三縱四橫”的公路框架體系,並在全市率先實施了227個行政村長250公里的“村村通油路”工程,促進了城鄉融合。積極支持小浪底南岸孟西灌區、西霞院水庫等項目建設,修復病壞水利設施,解決了3萬人的飲水困難。實施了大範圍的造林綠化,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5%。加快以沼氣為主的農村能源建設,累計建設啟用沼氣1.54萬座,占村總戶數的15.4%;成立了沼氣服務公司,完善了沼氣服務體系。完成了網通、移動、聯通等現代通訊網路。完成所有行政村農網改造,實現了同網同價。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和布局調整工作,最佳化了教育資源配置。完成了覆蓋全縣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啟動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作,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加快發展農村文化事業,227個行政村全部通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的不斷完善,為新農村建設搭建了廣闊的平台。

(五)抓技術培訓,培養新型農民。一是實施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制定了2010年培訓10萬新型職業農民、轉移農民20萬的目標計畫,採取政府發放培訓券、企業訂單培訓等辦法,提高培訓實效。把培訓農民和發展特色產業結合起來,打造勞動力品牌。開展農村職業教育,使新一代農村勞動力既有學歷文憑又有技能證書,兩年來共培訓農村勞動力1.8萬人。二是加強就業服務,積極培育發展勞務市場和中介組織,加快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小城鎮、大中城市和國外轉移的步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