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君[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孟君[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女,1975年4月生。湖北監利人。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訪問學者。現為教育部學科評審專家、文化部藝術科學評審專家、中國電影電視評論學會理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青年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湖北省文聯中青年優秀文藝人才、湖北廣播電視節目獎評審專家、湖北電影審查委員會評審專家。 主講本科生課程《傳播學概論》、《電影批評》、《類型電影鑑賞》,研究生課程《傳播學史研究》,博士生課程《文化傳播前沿》等。在《文藝研究》、《現代傳播》、《電影藝術》、《當代電影》、《江漢論壇》、《當代傳播》、《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專著2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重大培育項目、橫向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高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學會獎、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等獎勵。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學術兼職

華中師範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中心研究員;

《華中學術》雜誌“新聞傳播學”欄目主持人;

教育部學科評審專家、文化部藝術科學評審專家、中國電影電視評論學會理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青年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湖北省文聯中青年優秀文藝人才、湖北廣播電視節目獎評審專家、湖北電影審查委員會評審專家。

求學簡歷

1995年,獲理學學士學位,專業為教育技術學;

2000年,獲教育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教育影視傳播;

孟君 博士 孟君 博士

2004年,在北京大學進修“中國現當代文學”暑期精品課程;

2006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當代文學與影視傳播;

2009年,結業於教育部-廈門大學“中國廣告人才培養研修班”(教育部-日本電通廣告人才培養基金項目);

2013年6月—2014年6月,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訪學一年。

工作經歷

1994年9月—10月,在湖北電視台實習,採訪製作電視專題節目多部。

1995—1997年任職於湖北監利師範學校。

1998、1999年暑假,在中央台《科技之光》實習,採訪並播出電視科技新聞20多條(曾專訪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等國家領導人)。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

2000年暑假,在復旦新聞學院等地考察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情況。

2002年10月,受邀參加CCTV科教頻道開播一周年研討會,會上做“科教頻道價值與生存”主題發言。

2003年暑假,在中央台《科技之光》實習,並在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電影資料館等地聽暑期課程和觀摩電影

2004、2005年暑假,在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電影研究中心等地觀摩電影或考察中國電影和紀錄片創作,並赴山西等地參觀、考察

2006年10月,在北京考察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並赴山東大學等校參觀、考察

2008年,應邀擔任第二屆湖北大學生DV大賽評審,並在武漢電視台擔任DV作品嘉賓點評。

2008年5月,在深圳大學參加第十屆中國傳播學大會。

2009年,赴雲南等地,考察西南聯大舊址;參加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主辦的第四屆中國廣告人才培養研修班,同時赴廈大等院校進行考察和學術交流。

2010年10月,赴台灣參加“兩岸青年學者論壇——數位時代下媒體民主與公共政策的轉變”學術研討會。

2013—2014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訪學一年(主要研究電影學、傳播學等)。

2014年12月,赴成都參加“2014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峰會”。孟君老師的發言聚焦“中國文藝創作與‘兩個效益’”議題,結合近兩年來在“小城鎮電影的空間敘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進行了發言。

研究方向

電影理論與批評、影視傳播、傳播思想史

主要貢獻

主要科研課題

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人文社科類“探索創新類”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

曾參與承擔或主持國家十五規劃社科基金項目(藝術類)、華中師範大學“丹桂計畫”項目、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青年項目和主持多項橫向合作項目。

此外,還參與了一些高校專題片、企業形象宣傳片的策劃。

主要科研成果

1、著作

獨著《1990年代中國電影中的作者表述》(24.7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

參編高峰主編《中國電視劇名劇鑑賞辭典》(總計152萬字,擔任副主編),武漢出版社,2010年9月。

參編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彙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2、權威期刊論文

《身份敘事:邊緣狀態的自我傾訴》發表於《文藝研究》2006年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6年第12期轉載)

《小城之子的鄉愁書寫——當代中國小城鎮電影的一種空間敘事》發表於《文藝研究》2013年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4年第2期轉載)。

3、重點核心期刊論文

《從地母到塞壬:韓國電影女性形象的一種類型分析》發表於《當代電影》2014年第8期。

《空間的消隱和浮現——論電影的“空間轉向”》發表於《江漢論壇》2014年第4期。

《寂靜主義的寫實路徑——論當代中國小城鎮電影的一種空間敘事風格》發表於《電影藝術》2014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4年第10期轉載)。

《彰顯風格的形式空間——論當代中國小城鎮電影的一種空間敘事風格》發表於《當代電影》2013年第8期。

《中國電視劇名劇鑑賞辭典》 《中國電視劇名劇鑑賞辭典》

《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論”的電影批評觀》發表於《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8年第7期轉載)。

《作者表述:兩種現代性的抗爭》發表於《當代文壇》2008年第1期。

《性別敘事:凸顯差異的女性書寫》發表於《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

《心理敘事:“原生”形態的人性探索》發表於《文藝評論》2007年第3期

《歷史敘事:個人命運的歷史陳述》發表於《文藝評論》2006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7年第3期轉載)。

《家園、旅途與遠方:<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發表於《當代電影》2006年第2期。

《話語權·電影本體:關於批評的批評》發表於《當代電影》2005年第2期(收錄於上海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中國電影評論》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視覺之維的再現與詮釋》發表於《電視研究》2002年第12期《互動式電視在遠距離教學中的套用》發表於《中國電化教育》1999年第2期。

4、核心或科技源期刊論文

《人性的光輝 科學的精神》發表於《當代電視》2006年第1期。

《和諧社會下的電視科技傳播》發表於《科學新聞學術專刊》2005年第4期。

《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彙釋》 《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彙釋》

《點對點與點對面》發表於《科學新聞學術專刊》2003年第4期《論網路傳播方式的重新定位》發表於《科學新聞學術專刊》2003年第2期。

《科教頻道雙重價值矛盾制衡對策研究》2002年10月,應邀參加CCTV科教頻道開播一周年研討會,在會上做“科教頻道價值與生存”主題發言。

《淺論網路傳播對社會生活的衝擊》發表於《科學新聞學術專刊》2001年第1期。

《電視科技欄目美學特徵探究》發表於《科學新聞學術專刊》2001年第3期。

《論科技電視節目的“親和度”》發表於《科技新聞學術專刊》2000年第2期。

《中師課堂電視手段運用探窺》發表於《中國小電化教育》1999年第4期。

5、其他論文

《華中學術》 《華中學術》

《數字時代下媒體民主與公共政策的轉變——“2010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學術觀點綜述》發表於《華中學術》第3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集體記憶的多副面孔——論“文革”的電影城市空間形態》發表於《新世紀 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作者論中的作者精神——關於“作者論”及其理論辨析》發表於《華中學術》(第一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從報紙頭版編排看議程設定偏向——以《楚天都市報》為例》發表於《2008楚天都市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獲獎記錄

1.著作《1990年代中國電影中的作者表述》2010年11月獲第六屆中國高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學會獎”著作類二等獎。

2.論文《身份敘事:邊緣狀態的自我傾訴》2006年12月獲第四屆中國高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學會獎”三等獎。

3.論文《論科技電視節目的親和度》2001年7月獲第七屆湖北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基礎理論類一等獎。

4.論文《淺論網路傳播對社會生活的衝擊》2001年5月獲武漢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獎二等獎。

5.論文《關於網路教育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2000年10月獲全國首屆中青年網路教育研討會並獲優秀論文獎。

教學類

(1)2014年被評為華中師範大學“博雅計畫”優秀指導教師。

(2)2013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3)2011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