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存在與虛無》分為4卷:第1卷論述虛無的問題,第2卷論述為自身的存在,第3 卷論述為他人,第4 卷論述擁有、作為和存在。
全書的前三卷解決了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該書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結構、特性和規律。書中以現象學“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擁有、作為和存在”是全書最重要的部分,說的是“人的自由”的問題。作者認為行動的永恆可能性應被視為自為的本質特徵。
最後,作者指出,真正要解決有關自由的各種問題,只有在道德的基礎上才可以找到答案。
作品目錄
導言 對存在的探索 | 第一卷 虛無的問題 |
第一章 否定的起源 | 第二章 自欺 |
第二卷 自為的存在 | 第一章 自為的直接結構 |
第二章 時間性 | 第三章 超越性 |
第三卷 為他 | 第一章 他人的存在 |
第二章 身體 | 第三章 與他人的具體關係 |
第四卷 擁有、作為和存在 | 第一章 存在與作為:自由 |
第二章 作為和擁有 | 結論 |
附錄 |
創作背景
薩特一生的思想總在不斷地變化,但都始終以“人”為中心。“二戰”爆發後,他多次被俘。戰爭與現實使薩特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薩特把自己多年對人與世界關係的思考進行整理並寫入作品,這就是這部《存在與虛無》。
作品思想
1943年《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出版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薩特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他探討了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的存在、與自在即與處境的具體關係,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並且最終以現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這也是全書的落腳點。
他認為,“自在的存在”不是意識,在意識揭示它之前已存在。“自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是指人的意識的存在。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正是由於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麼只是指他過去是什麼,將來並未存在,現在是一個聯繫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個虛無。
行動就是選擇的行動,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自由是絕對自主的,所以只能在自我選擇中存在。人的自由之為自由,僅僅因為人的選擇永遠是自由的。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已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對象以意義。人就是要追求成為自在與自為綜合為一體的存在。人的過程就是對理想目標的追求和超越,就是自為向自在的整體化過程。人是選擇的絕對“作者”,他必須對自己的行動的結果負完全的責任,整部《存在與虛無》的目的都是為著論述人在處境中的自由。薩特最後指出,真正要解決有關自由的各種問題,只有在道德的基礎上找到答案。
後世影響
《存在與虛無》是法國存在主義運動的奠基之作。
作品評價
法國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貝爾納·昂里·萊維:“這部著作的確具有獨特價值,它是自黑格爾以來新的精神現象學。薩特終於找到了解決自己根本難題的哲學,那不是任何一種現成的哲學思想,而是他自已經過十年探索得出來的。”
出版信息
譯者 | 出版社及時間 |
陳宣良等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7月 |
作者簡介
讓.保羅.薩特(1905-1980年),20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政治活動家,是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20世紀世界思想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卻從不接受官方的任何獎項,包括諾貝爾獎。
薩特是戰後法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享有“法國的伏爾泰”、“世紀偉人”、“20世紀人類的良心”等盛譽。他的作品有《噁心》《牆》《自由之路》《反猶分子》《恭順的妓女》《蒼蠅》《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與人類情感》《辯證理性批判》《共產主義與和平》《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