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維

存在之維

本書是一部從形而上的層面沉思哲學問題的理論性學術著作。作者以中西哲學的思維歷程為背景,以真實的存在為指向,從本體論、價值論、倫理學、方法論等互融、互滲、統一的視域出發,通過具體地考察存在的價值之維、認識、存在與智慧、存在與方法、語言的形而上意蘊、美的本體論意義、道德與存在、日常存在與終極關切、形上視域中的自由等哲學本源性問題,深入地展示其共同的基礎——對真實存在的追問與把握,澄明存在本身所呈現的多重維度和意蘊,凸顯哲學之求其“通”的品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從形而上的層面沉思哲學問題的理論性學術著作。作者以中西哲學的思維歷程為背景,以真實的存在為指向,從本體論、價值論、倫理學、方法論等互融、互滲、統一的視域出發,通過具體地考察存在的價值之維、認識、存在與智慧、存在與方法、語言的形而上意蘊、美的本體論意義、道德與存在、日常存在與終極關切、形上視域中的自由等哲學本源性問題,深入地展示其共同的基礎——對真實存在的追問與把握,澄明存在本身所呈現的多重維度和意蘊,凸顯哲學之求其“通”的品格。

作者簡介

楊國榮,1957年10月生於上海,浙江諸暨人。1988年獲博士學位,1991破格由講師晉升為教授,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1998-2000)。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所長;國際儒聯理事、孔子基金會理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上海哲學學會中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比較哲學雜誌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編委。1994-1995在牛津大學作學術訪問,1994年11月在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作學術訪問和學術講演,1996年在台灣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作學術講演,1998年11月在挪威卑爾根大學及奧斯陸大學作學術訪問和學術講演,1999-2000年在哈佛大學作訪問研究,2000年2月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作訪問演講,2000年6月應邀在葡萄牙里斯本的“人類狀況:國際倫理學圓桌會議”上作專題發言,2001年在日本京都“第一屆亞太公共哲學論壇”上作專題演講。

著有學術著作10餘部(其中7部同時在海外出版);主要包括:《王學通論》(上海,1990,台北,1997)、《胡適與中西文化》(合著,成都,1990)、《孟子新論》(台北,1993)、《善的歷程》(上海,1994)、《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台北,1995,北京,1996)、《心學之思》(北京,1997,台北2000)、《理性與價值》(上海,1998)、《存在的澄明》(瀋陽,1998)、《面向存在之思》(台北,1998)、《科學的形上之維》(上海,1999)、《史與思》(杭州,1999)、《倫理與存在》(上海,即出);其中《王學通論》被譯為韓文於1994年在漢城出版。另有論文一百餘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二十一世紀》等海內外學術刊物。

目錄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形上學與存在的具體性

一、作為存在之思的形上學

二、形上學的抽象形態

三、人與世界圖景

四、存在之序

五、時間、過程與歷史

第二章 存在的價值之維

一、是什麼與意味著什麼

二、價值和評價

三、價值、規範與世界的變革

第三章 認識、存在與智慧

一、認識的本體論前提

二、“知”(knowing)與“在”(being)

三、知識客觀有效性的形上根據

四、知識、智慧與人之“在”

第四章 存在與方法

一、當然之則和必然之道

二、思維秩序、行動的秩序與存在的秩序

三、理解與涵養

第五章 語言的形上內蘊

一、以名指實和以名喻道

二、解釋世界與變革世界

三、語言與人

第六章 美的本體論意義

一、審美秩序

二、存在的完美

三、美與自由

四、美與真、善

第七章 道德與存在

一、規範、義務與倫理關係

二、道德主體

三、行為情景與存在境域

四、社會整合的道德前提

第八章 日常存在與終極關切

一、日常生活與日常存在

二、日常生活中的人

三、已然與自在

四、終極關切:存在的自覺

五、極高明而道中庸

第九章 形上視域中的自由

一、存在的統一之境

二、自由與自因

三、自由的價值內涵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