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貝祭

子貝祭

子貝祭,台灣原住民重視祖靈信仰,相信祖靈居住在山上,並且會保護族人收穫豐盛。各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祭典,例如布農族的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獲豐收)與小米祭;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 達悟族的飛魚祭, 排灣族人的五年祭。此外, 卑南族重要的祭儀有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等。南鄒族相信祖靈依附在收藏的貝珠中, 因而有有子貝祭。

(圖)子貝祭子貝祭

概述

台灣原住民的禁忌傳說多不可數,像是全台目前人數約有7000多人的鄒族,分支的南北鄒又以子貝祭最為著名,族人深信祖靈會依附在平時收藏的貝類飾品里,每到祭典就會拿出來祭祀膜拜,祈求平安,更特殊的是,彼此的對話是使用歌謠來傳達。

在氣候千變萬化的嘉義阿里山上,原住民特富野鄒族部落,這幾年雖然人口外移嚴重,不過入口處早期先人右手握刀、左手持矛,精神象徵依舊佇立。

要認識鄒族的儀式與禁忌,要從這裡開始。傳統的角力競技,是鄒族勇士學習成長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撞擊、勾腿、過肩摔,就連年長的鄒族人也喜愛這項運動,全台7000多人的鄒族,其實又分南鄒北鄒,兩邊的文化習俗大不相同,不過共通點就是會用歌聲來作為對話的視窗。

鄒族文史工作者高德昇表示:在傳統的歌謠裡面,有一種歌謠就是對話的歌謠,早期的人跟人對話,就會使用這樣的歌謠。

當然每個部落都有屬於自己的傳說信仰,像是南鄒著名的子貝祭,就把部落間使用的器具、飾品,賦予神秘的力量。

高德昇表示:持有的那種貝類這種東西,據說是祖靈附在其中,他們所收藏的這些貝珠當中,舉行儀式的同時祭司會取出來,跟大家分享。

子貝祭演變至今,成了讓族人團結在一起的重要意義,過去屬於剽悍、剛勐的父系鄒族,隨著平埔族人的入侵,勢力範圍逐漸縮小,性格變得溫和,卻又不失傳統特性。

民族

(圖)鄒族鄒族

台灣原住民族。主要分布在嘉義縣阿里山鄉一帶,稱北鄒,其次是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布那布族和高雄縣桃源鄉的沙阿魯阿族,稱南鄒。語言屬南島語系。傳統生計以農業及狩獵為主,種植高山茶和、山葵、高麗菜和竹筍。鄒族為父系社會,社會組織大致分為大社(hosa)、氏族(aemana)、聯合家族(ongo-no-emo)、單一姓氏家族(emo)。無階級制度,但頭目、征帥(戰爭、獵首的指揮官)和勇士(有戰功者)占有崇高地位。服飾花樣較為簡單大方,男子以獸皮作為衣飾是一大特色。重要祭典包括小米收穫祭、小米播種祭、凱鏇祭(或稱戰祭)、子安貝祭等。人口約4,908(2003年)。
鄒族(Tsou;Cou)也稱為曹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一支,分布於南投縣、嘉義縣和高雄縣境內,人口約六千多人。分布鄒族又可分為南鄒與北鄒,南鄒指的是南方的卡那卡那富與沙阿魯阿族,北鄒又稱阿里山鄒,有特富野、達邦、伊姆諸與魯富都社,而四社中的伊姆諸社與魯富都社都於本世紀初因惡疾、部落首長絕嗣而廢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