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威鄉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大涼山黃茅埂西麓。縣域介於東經102°53′~103°21′,
北緯28°02′~28°54′之間。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縣境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46.4公里。縣域實轄面積2731.6平方公里,常耕地面積24.3萬畝,農村人平占有耕地1.69畝。全縣轄8個區,1個鎮,44個鄉,291個村,1475個村民小組;有34276戶,151024人,其中彝族146649人,占總人口的97.1%;漢族4346人,占2.88%;回、蒙、苗、畲、藏等民族(均為城鎮人口)29人,占0.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29人。鄉政府
縣人民政府駐地巴普鎮,位於東經103°07′,北緯28°19′,海拔2082米,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地西昌市170公里。
歷史發展
子威鄉秋至秦、漢時期隸屬邛都。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美姑河畔置卑水縣,轄美姑地區,隸屬越巂郡。齊梁時期廢卑水縣,美姑隸屬巂州。隋、唐時期隸屬越巂縣。唐懿宗鹹通十四年(873)至宋代末,美姑屬彝族阿都部和沙馬部管轄。元、明至清初,美姑分別由利利、沙馬、阿卓土司管轄。清乾隆、嘉慶時期,土司先後被各黑彝家支驅走,美姑地區為各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統治。清宣統二年(1910),析西昌縣置昭覺縣,美姑中部、南部和西部劃屬昭覺縣,東部和東北部分別劃屬雷波縣和馬邊縣。但各領縣均未在境內設定政權機構,實為黑彝家支統治。民國時期仍由各黑彝家支分割統治。1952年4月30日,建置美姑縣,轄美姑東部和南部地區,縣治所甲谷。1956年5月24日,建置洪溪縣,轄美姑北部地區,縣治所依果覺。兩縣均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20日,洪溪縣併入美姑縣,縣治所巴普,隸屬關係不變。
地形地貌
子威鄉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與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交匯處,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大風頂、黃茅埂、連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別位於縣境的東部、西部和北部,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東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東南部最低海拔640米。境內屬低緯度高原性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1.4℃,常年日照充足,年日照1790.7小時。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6毫米,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分布不均。冬季長達135天,年均霜期125天。境內自然災害頻繁,主要有冰雹、暴風雨、土石流、乾旱、寒潮霜凍、低溫等。縣境內地層除第三系、石碳系缺失和震旦系未出露外,其餘均有出露,出露面積最廣的是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羅系。地下礦藏種類較多,已初步勘探和開發利用的主要有玄武岩、鐵礦、煤、銅礦、石灰石、石膏、硫礦、鋁礬土、水晶石等。土壤有17個土類,以黃棕壤、暗棕壤、紫色土、草甸土為主。縣境內具有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全縣大小河流和溪溝159條,總長287公里。東北部的瓦侯河流入馬邊河,屬岷江水系,河流全長45公里;美姑河(含下游溜筒河)由北向南出境流入金沙江,境內幹流總長142.5公里。全縣河流年涇流量2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1.01萬千瓦,可開發量57.82萬千瓦。美姑河流域地質地形條件最好,上游是興建龍頭水庫的最佳河段,下游有集中的自然落差,爾其鄉境至柳洪鄉境13公里河段比降高達30.5‰,水能資源集中程度為全河之冠,發展水電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