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虔

公子虔

公子虔(生卒年不詳),嬴姓,名虔,戰國時秦公子,秦孝公嬴渠梁大哥。曾為秦孝公太子嬴駟之右傅。公孫賈為左傅,商鞅變法時,太子犯法,公子虔受刑。後因犯他法,公子虔受劓刑挖去鼻樑,隨後閉門八年不出。孝公卒,太子繼位,是為秦惠文王。他與老世族等告商鞅十大罪,秦惠王遂殺商鞅,並且滅其家。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原 文

商鞅 商鞅

令行於民期年①,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②。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③。明日,秦人皆趨令④。

——《史記·商君列傳》

注 釋

①期年:一整年。

②法:處罰、治罪。

③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額上刺字,再塗以墨。

④趨令:遵照新法執行。

翻 譯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以千計。正當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將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

原 文

居三年,作為築冀闕[què] 宮庭於鹹陽①,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qiān mò]封疆②,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yì] 之③。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zuò]於孝公 ④,諸侯畢賀。

影視劇《大秦帝國》中的公子虔 影視劇《大秦帝國》中的公子虔

——《史記·商君列傳》

注 釋

①冀闕:古代宮庭外公布法令的門闕。冀,記。出列教令,當記於門闕。

②阡陌:縱橫交錯的田塍。南北叫阡,東西稱陌。封:聚土作為標誌。疆:劃定疆界。

③劓: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罰。

④致胙: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賜給諸侯,表示榮寵的特殊禮遇。

翻 譯

過了三年,秦國在鹹陽建築宮廷城闕,把國都從雍地遷到鹹陽。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把零星的鄉鎮村莊合併成縣,設定了縣令、縣丞,總共合併劃分為三十一個縣。廢除井田重新劃分田塍[chéng]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過了五年,秦國富強,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原 文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

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①,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②。今君又左建外易③,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④,日繩秦之貴公子⑤。《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chuán] 死⑥,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⑦。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⑧此數事者,非所以得人也。

——《史記·商君列傳》

注 釋

①駿刑:嚴峻的刑罰。駿,通“峻”。

②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邊的行為比命令更迅速。

③左建外易:違情背理地建立權威,改變法制。左,失正。外,失中。

④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寡人,君之謙稱。指商鞅被封商於之地,號商君。

⑤繩:約束,糾正。引申為逼迫。

⑥以上四句詩出自《詩經·鄘[yōng]風·相鼠》第三章。遄,快,迅速。

⑦為壽:敬酒,致禮。此引申為褒揚,恭維。

⑧以上二句詩,《詩經》未載。可能是逸詩。

翻 譯

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邊的行為比命令百姓更為迅速。如今您卻違情背理地建立權威變更法度,這不是對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商於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詩經》上說:“相鼠還懂得禮貌,人反而沒有禮儀,人既然失去了禮儀,為什麼不快快地死呢。’照這句詩看來,實在是不能恭維您了。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八年了,您又殺死祝歡而用墨刑懲處公孫賈。《詩經》上說:‘得到人心的振興,失掉人心的滅亡。’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

相關考究

秦國王室姓與氏考究

關於先秦姓跟氏,以《左傳‧隱公八年》一條為例: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春秋‧隱公八年》)

“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①,因生以賜姓②,胙之土而命之氏③。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⑤。邑亦如之⑥。’公命以字為展氏。”(《左傳‧隱公八年》)

以下略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一句一句解釋:

①天子建德:

據杜《注》,建立有德之人而以為諸侯也。

②因生以賜姓:

前人異說頗多。

⒈依王充《論衡‧詰術篇》,譬如夏禹祖先因其母吞薏苡而生,故夏姓苡(《史記》作‘姒’);商朝祖先契,其母曰簡狄,吞燕子(卵)而生契,故商姓子;周朝祖先棄,其母曰姜原,踐踏大人腳跡,懷孕以生棄,故周姓姬。此謂因其祖先所由孕而得姓。

⒉依杜《注》、孔《疏》及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譬如舜生予媯汭,其後胡公滿有德,故周朝賜姓曰媯;姜之得姓,居於姜水故也。此謂因其祖先所生之地而得姓,此又一說。

⒊于鬯《香草校書》則以生讀為性,性即德也。因生以賜姓,即以其德行而賜之姓。此又一說。

③胙之土而命之氏:

《國語‧齊語》韋昭注云:“胙,賜也。”《韻會》云:“建置社稷曰胙。”依杜《注》意,此謂天子封諸侯,既因其所有以賜之姓,又封以土地而命之氏。如周封舜後於陳,賜姓曰媯,命氏曰陳。《國語‧周語下》云:“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祚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民人也。”可與此文相互印證。

④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

此謂諸侯於大夫,以其字為其謚,而其後人因之以為族姓。

以字為族者,多用於公族。當時之制,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孫,乃以其父祖之字為氏。如鄭公子去疾,鄭穆公之子,字子良,其子為公孫輒,其孫良霄即以良為氏,良霄之子為良止是也。又有以父字為氏者,如衛之子叔、公孟,宋之石氏是也。魯惠公有子曰施父,其後有施孝伯,蓋以施為氏。

諡法之起,在周共王、懿王之後,其初唯天子諸侯有之,卿大夫尚無用此典禮者。至東周以後,卿大夫始漸有之。

崔述嘗考之,晉自文公以前,唯欒共叔有謚。狐偃、先軫有佐霸之功,而謚皆無聞。至襄公世,趙衰、欒枝始有謚,而先且居、胥臣之屬仍以字稱。成、景以後,卿始以謚為常。先縠、三郤以罪誅,乃無謚。降於平、頃,則雖欒盈之以作亂死,荀盈、士吉射之失位出奔,而無不謚矣。魯國大夫有謚者,較他國為獨多,然桓、莊以前,卿尚多無謚者。昭、定之間,則榮駕鵝、南宮說、子服公父之倫,下大夫無不謚者。鄭國大夫初皆無謚,至春秋之末,子思、子剩亦有謚。唯宋大夫始終無謚。

⑤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謂先世有功之官名為族姓,如司馬氏、司空氏、司徒氏。宋之司城氏,晉之士氏、中行氏、籍氏等。

⑥邑亦如之:

謂以先世所食之采邑為族姓。如晉之韓、趙、魏之類。

推回秦國姓氏。古人得氏有 因國得氏有因字得氏,有 因官得氏,有 因邑得氏,若以“胙之土而命之氏”而言,則秦國實為嬴姓秦氏。

文學描述

影視劇《戰國》中的公子虔 影視劇《戰國》中的公子虔

正史上關於公子虔的記載很少,小說《大秦帝國》塑造的公子虔,其命運大致分為四大階段,其性格特徵亦表現為層層深化變異的四個階段:

第一段為統軍大將時期,威猛雄烈而偶見復仇偏激(不是偏狹)。

第二階段為政治柱石(太子傅)時期,內明大義而偶見威猛沉鬱。

第三階段為刑治後時期,精神變異,二十年龜忍再生,是公子虔命運轉折的樞紐期。這一變異時期的性格邏輯是:私恨屈辱相聚結,既不願因一己復仇而顛覆秦國變法,又不能化解對商鞅的沉沉私仇,遂閉門自囚避開國政,終致釀出奇特的變異再生。

第四階段為孝公身死後再度復出時期,冷酷沉靜而洞察大局,既堅持復仇,又堅持護法,成為一個精神世界截然兩分的政治家,對秦惠王前期構成巨大影響。

影視形象

《大秦帝國之裂變》盧勇飾嬴虔

《大秦帝國之縱橫》彭志東飾嬴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