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厭食

嬰兒厭食

嬰兒厭食指嬰兒食慾減退或消失。主要有兩種病理生理因素:一種因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響消化功能,使胃腸平滑肌張力低下,消化液分泌減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種是中樞神經系統受人體內外環境刺激的影響,使對消化功能的調節失去平衡。

原因

嬰兒厭食的病因

引起厭食的原因很多,除了一些病理因素外,飲食不當和父母教養不當也是引起嬰兒厭食的原因之一。

1、病理因素某些嬰兒體弱多病,經常腸胃不適,上呼吸道感染,反覆發燒甚至患上肺炎,這些都會引起嬰兒食欲不振。體弱嬰兒的腸蠕動速度緩慢,胃內排空時間較長,從而導致食慾減退。營養性貧血、佝僂症、慢性消化道疾病、肝炎等都可引起厭食。此外,B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鋅的缺乏可引起寶寶味覺功能和胃黏膜消化功能的降低,使寶寶沒有食慾和消化能力減弱。

2、飲食不當①過遲添加輔食。在嬰兒輔食添加的關鍵時期,沒有給寶寶適宜的鍛鍊,使寶寶的咀嚼能力落後於同齡兒童。現在又急於添加輔食,使寶寶一時無法適應。②過多攝入甜食。2歲嬰兒喜歡吃甜食,如果父母不加控制,嬰兒過多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會導致血液里的血糖增高,血糖增高以後會刺激大腦,使大腦攝食中樞感覺飽和,不想進食,進而產生厭食。③寶寶挑食、偏食,或餐前零食過多。或是在給寶寶添加斷奶食品期間,發現寶寶愛吃的食物就任其多吃,使之產生厭煩;也可能是在寶寶不想吃的時候強給硬塞,使寶寶產生逆反。

3、教養不當

①過分溺愛。有的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在飯桌上喋喋不休地勸孩子多吃,把大量的魚、肉、蝦、蟹等往孩子嘴裡塞,結果使孩子產生反感。這些孩子還常常把不吃東西作為威脅父母的手段,由於父母百般遷就,人為地造成孩子厭食。

②親子關係緊張。有些父母常因孩子不肯進食而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看到孩子吃飯時心不在焉、東張西望,很久才吞下一口飯,做母親的常威脅他:不吃飯,我不喜歡你。你再不吃,我就不要你了。結果使孩子心理上產生極大的恐懼和緊張,形成極大的壓力,使孩子無法感受到吃飯的樂趣,進而對進食產生厭惡感.。

③生活無規律。據調查,厭食孩子一般生活無規律,厭食與生活無規律呈正相關。

④活動量不當。在嬰兒一日生活中,活動量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嬰兒的食慾和進食量。有的嬰兒個性文靜,好靜不好動,活動量過小,且活動內容單調,從而影響了他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的嬰兒個性好動,活動量過大,活動時間也過長,由於過度疲勞也會影響嬰兒的進食量和食慾。

4、精神因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厭食稱神經性厭食,在幼兒中頗為多見。不良的飲食習慣會逐漸降低小兒食物中樞的興奮性,引起小兒神經性厭食。

5、其他因素夏季酷暑,寶寶苦夏;過於興奮,活動過度等。

檢查

厭食是兒科經常遇到的主訴。要弄清是否確係厭食。有的家長過分要求小兒進食,有時小兒食量變化較大或偏食,可誤認為厭食。要從病史、體檢和必要的化驗檢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統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對消化道的影響。詳詢小兒家庭和學校環境,有無影響進食習慣的因素。

鑑別診斷

嬰兒厭食易混淆的症狀

夏季厭食症:是指孩子食欲不振、胃口不開,就連平時喜歡吃的正常飯菜都不想吃,而孩子的全身臟器並沒有異常的病變。引起厭食的常見原因主要包括精神心理因素和不良的飲食習慣、厭食與營養素的缺乏有關.如維生素B1缺乏時腸蠕動減少,食慾就會降低。

神經性厭食症:又稱精神性厭食症,簡稱為厭食症,它是一種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體重明顯下降至正常生理標準體重以下,並極力維持這種狀態的一種心理生理障礙。

交替性暴食厭食:暴食厭食症是一種對身體健康危害極大的飲食功能失調。此症的患者僅僅接受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還要接受心理治療。循環性的自發拒食以及暴飲-嘔吐(猛進猛出)會產生嚴重的生理影響。

生理性厭食:是出現在寶寶3~4月大時不吃奶的狀況,寶寶暫時的厭奶狀況被稱為生理性厭食期。

臨床表現:嬰兒長期不欲飲食,見食不貪,甚或拒食。

緩解方法

嬰兒厭食的預防

1.科學餵養,及時斷奶,適時添加輔食,使嬰兒順利完成從吮吸到咀嚼、從進食流質到固體食物的轉變,以促進味覺及消化功能的發展。

2.掌握幼兒進食心理,開展正確的心理誘導。

①順其自然。孩子食欲不振,少吃一頓並無多大妨礙,反而可藉此使已疲勞的消化系統有一個休整機會,多數孩子餓了自然會產生食慾。

②誘發食慾。經常變換食物的花色品種,色、香、味、形俱佳的食物可引起攝食中樞興奮,產生食慾。嬰兒初次接觸某種食物時,家長可給食物以適當的評價,成人的正確評價可起導向作用。

③進餐前應保持愉快的情緒。飯前讓孩子看看有趣的畫報,聽聽有趣的笑話,做做遊戲,以保持愉快的情緒,提高攝食中樞的興奮性,使胃腸消化液分泌增多,腸蠕動增強,以促進食慾。

④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吃飯要定時,不可無節制地吃零售;晚上宜早睡,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開展適當的活動以促進新陳代謝,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但活動量不宜過大,特別是飯前不能玩得太高興,以免過度疲勞或一時安靜不下來而影響食慾。

3.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①飯前準備。每次飯前要進行桌面清潔消毒工作。嬰兒飯前須洗手,飯後要擦嘴、漱口(吃點心後也要漱口,吃完水果要洗手)。教育嬰兒飯前不要進行劇烈活動,飯前半小時不要飲水。

②按時就餐。每天三餐一點要按時,每次用餐的時間掌握在半小時左右為宜。讓孩子安靜地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培養細嚼慢咽的習慣。另外要養成嬰兒自己吃飯的習慣,一般來說,嬰兒1歲半就會拿匙吃東西,2歲嬰兒完全可以練習自己拿匙吃飯,以後逐步讓他們學習使用筷子和其他食具。

③定點定量。每次進餐要有固定的地方。每餐飯菜應根據嬰兒的需要量供給,注意營養全面,品種多樣。早餐以主食為主,副食為次,乾稀搭配,甜鹹搭配;午餐、晚餐主副食並重,一葷一素一湯,注意不要讓嬰兒用湯泡飯。節假日不要讓嬰兒進食無度,以免傷害嬰兒胃腸,造成消化不良。

④少盛多添。大人不宜把飯盛得太多、太滿,也不要將菜一下子全盛到嬰兒的飯碗裡,最好是吃完再添,並及時表揚,使嬰兒情緒愉快地進食。

⑤養成嬰兒不挑食的好習慣。在安排嬰兒膳食時,注意粗糧、細糧搭配,葷、素搭配。如果嬰兒不喜歡吃某種食物,成人可以採用由少到多的策略逐步糾正。要注意千萬不要在嬰兒面前談論自己對某種食物的喜惡,以免對嬰兒產生直接的影響。對食慾不好、挑食、拒食的嬰兒,我們不要在進餐時批評指責,以免進一步影響食慾。如果是單純挑食,可在烹調中翻些花樣,注重菜餚的色、香、味、形。對不喜歡吃肥肉和蔬菜的嬰兒,可以把肥肉和蔬菜剁成肉醬,包在餃子裡給嬰兒吃。針對嬰兒挑食的不良習慣,還可通過講故事、念兒歌的方式介紹種種菜餚的特徵和營養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