嬌小遼西鳥

嬌小遼西鳥

非常小的原始鳥類,頭高而短,吻尖,頜骨具多枚牙齒,肱骨近端不向內鉤曲。胸骨小程銀杏葉片狀,具低的龍骨突。坐骨無橫向突起,恥骨突短。股骨較肱骨長。趾骨較跗跖骨長。

基本信息

嬌小遼西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嬌小遼西鳥
【拉丁學名】:Liaoxiornis delicatus
【生存年代】:白堊紀早期
【地層層序】: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省凌源市大王杖子[1]
【保存狀態】:完整個體,翼和趾骨稍有不全
【館藏編號】:NGB-112
【保護級別】:遼寧省二級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鳥綱(Aves)
亞綱:反鳥亞綱(Enantiornithes)
目:未定(Incertae sedis)
科:未定(Incertae sedis)
屬:遼西鳥(Liaoxiornis)
模式種:嬌小遼西鳥(L. delicatus)

學名由來

1999年,侯連海與陳丕基在《科學通報》發表本種被發現的文章,論文提到:當他們看到這么小的鳥化石後,第一個想法是懷疑這隻小鳥是幼年個體,經過對頭骨及頭後骨骼的仔細觀察,認為不是幼鳥,而是一個獨立種的成鳥,故此以拉丁化文字“delicatus”為此種定名,意即“嬌小”。而屬名“遼西”取自化石產於遼寧西部地區。[1]遼西鳥被發現的同年,1個月後季強等人在國內雜誌《中國地質》發表了一鳥類新發現,並命名為小凌源鳥(Lingyuanornis parvus Ji et Ji,1999 ),後者被認是無效種名或是晚出同名(junior synonym)作結論。

體長數據

 頭長24mm,頭最高(含下頜)12mm,脊椎長65mm,頸長15mm,尾長25mm(尾綜骨長18 mm),肱骨長15 mm,尺骨長17mm,腕掌骨長8mm,烏喙骨長7.5mm,叉骨鎖骨支長7mm,胸骨長6mm,胸骨最寬4mm,股骨長16mm,脛跗骨長18mm,跗跖骨長11mm,第3趾骨長(連爪)13mm

個體特徵

這一小型鳥的骨骼保存不全,頭部分為印痕,但十分清晰,易於觀察。其最突出的形態構造是頭骨高而短和眼孔大;其次是胸骨特別小,形狀特殊;第三是尾巴長,尾綜骨長,約占其3/4長度。這一小型鳥眼前孔小,額骨的眶部比較粗厚,頂骨在頭骨的後上部較發育,枕骨大孔仍基本是後位。從腦顱保存的印痕推測,間腦仍較發育。下頜骨中齒骨與隅骨之間有一下折的角度,齒骨比較短,而隅骨和上隅骨很長,具發育的反關節突。頸長,由10枚頸椎組成,椎體寬,後部有一短的頸肋保存。12枚薦前椎,椎體圓,神經弓高。薦椎8枚尚未癒合,椎體很寬,橫突較長。薦椎之後至少有4枚游離的尾椎,之後則是長達18mm的尾綜骨。
嬌小遼西鳥的前肢比較進步,如掌骨近端已經癒合,指骨也減少和癒合,指爪已消失,尺骨較肱骨長等,但肱骨結構尚很簡單,近端不但沒有任何氣窩構造,而且也沒有向內鉤曲的現象。肩帶各骨短小,胸骨也很小,顯示肩帶各骨是並行發展的。胸骨形狀是前所未見,它酷似現生銀杏的小葉片,中央有低的龍骨突,還有一不長的胸骨後突。肋骨比較粗壯,為典型的雙頭肋。
圖片3·嬌小遼西鳥手繪復原圖腰帶骨與其它早期鳥類的相似,不同者則是坐骨短粗,沒有橫向突起,恥骨聯合短。後肢與前肢比較,顯得特別原始,股骨長,其長超過肱骨,股骨與脛跗骨長的比率也很小,跗跖骨短,其長僅稍長脛跗骨1/2,近端癒合。第3趾骨滑車最長,中趾連爪超過跗跖骨之長。趾爪大但不甚彎曲。
嬌小遼西鳥下頜至少有5枚牙齒,上頜至少有6枚牙齒,牙齒形態與中生代其他鳥類相同。從形態上看,嬌小遼西鳥與反鳥有著密切的關係,它正處在始祖鳥和反鳥之間的進化環節上。

相關探討

 尾巴的長短是限定早期鳥類飛行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誌。始祖鳥是否具飛行能力,至今爭論不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一條長尾。嬌小遼西鳥雖然其尾椎大部已癒合成尾綜骨,但其長度遠遠超過了除始祖鳥以外的所有中生代早期鳥類,比朝陽地區早白堊世的有尾華夏鳥還要長。現生鳥類尾綜骨很短,都為扁漿狀,其上附著的尾羽是掌握鳥類飛行方向的“舵”。早期鳥類是尾綜骨的形成時期,其作用可能還是以減輕飛行負擔為主。聯繫到嬌小遼西鳥的前肢雖然進步,但胸骨小,再加上具一特別長的尾綜骨,它的飛行能力有多大?還值得探討。
 除此,嬌小遼西鳥的後肢的性質也是影響飛行機能的重要因素。鳥類後肢與其他脊椎動物有顯著的差異,從股骨到趾骨有一系列附著肌肉筋腱系統的構造。在原始和早期鳥類中這些構造或者還沒有出現,或者還很不完備。而嬌小遼西鳥的後肢還很保守,除股骨外,脛跗骨不但結構簡單,其長度也較股骨略大,且並不強壯。不論從鳥類飛行地棲起源說,還是樹棲起源說來看,嬌小遼西鳥的後肢結構都是十分原始的。
1999年,我國科學家確認嬌小遼西鳥是世界上已知中生代最小的原始鳥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