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計畫
嫦娥一號”探月時間表排定。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總工程師、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
士姜景山昨天在寧透露,今年年底衛星將待命進場,如果一切順利,“嫦娥一號”衛星今年4月左右就能“飛天”,圍繞月球進行一年的探測。最後衝刺
探月進入“最後的衝刺”
姜景山院士昨天在南京市第六屆青年學術年會上作了《中國探月計畫與深空探測若干問題分析》的學術報告。據介紹,以嫦娥工程命名的月球探測計畫分三步走,即“繞”、“落”、“回”三期。第一期繞月探測衛星明年發射,主要集中在繞月探測、月球三維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全球含量與分布調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等。第二期工程為“落”,即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並攜帶一“月球車”,進行首次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三期工程為“回”,再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進行首次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安全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
“我們現在正處在最後的衝刺階段。”姜景山介紹,最近特別忙碌,前幾天剛到各個地方查看研製生產準備情況。據悉,衛星將於今年年底完成待命進場,明年4月左右,“嫦娥一號”就將飛天。
南京兩單位直接參與“探月”
據悉,“嫦娥飛天”並不像發射“神舟”系列時,可以馬上知道是否成功。專家介紹,從地球發射升空到進入月球軌道,大約需要15天時間。姜景山說,“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後,脫離地球軌道估計問題不大,但讓它改變軌道進入月球軌道卻是非常困難的。首先是要精確掌握是否到了該變軌的時候;第二是控制靈不靈,精確度高不高;第三是進入月球軌道以後,能不能逐步從高的軌道降落到200公里的低軌道;第四是進入200公里軌道後,是不是能給我們提供能觀測的平台,解決這四個環節對探月來說非常關鍵。
據悉,南京有兩家單位直接參與了探月計畫。一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製的登月觀測器——伽馬射線譜儀,以探測月壤厚度。二是中科電子集團55所研製的微波器械。姜景山透露,除了國家“規定動作”之外,科學家還有“自選動作”,想在探月活動中探測月球兩極究竟有沒有水,這一點微波探測可以做到。只有證明月球有水存在,人類才可以把月球當作深空探測的基地。
未來可以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太陽風暴
姜景山把探月稱為繼衛星上天、載人航天之後人類太空活動的第三個里程碑。
在取得神五、神六載人航天的巨大成就後,探月工程對提高中國的科技實力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影響力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姜景山說,探月工程對老百姓的回報不像套用衛星和載人航天工程那樣立竿見影,但是探月將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出貢獻。他舉例說,地球上的能源總是要枯竭的。石油、煤等在有限的時間內用完了怎么辦,就要考慮新的能源。月球是一個有著豐富資源的特殊星球,這些資源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補充和支撐。比如說月球上的鈦、鐵、鈾、稀土、磷、鉀等資源的富集幾乎超出人類的想像,尤其是月球的土壤中富含氦-3這種特殊的資源,儲量大約有100萬噸到500萬噸。人類在利用核能源時離不開氦-3,可是地球上氦-3的儲量非常稀少,而月球上的氦-3儲量可以為人類社會提供上萬年的能量需求。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月球的高度和環境資源可以使人類獲得不同於衛星觀測的數據,姜景山說,將來,人類可以像氣象預報一樣定期預報空間天氣,包括太陽活動強弱,太陽黑子爆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