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制陶女

嫉妒的制陶女

《嫉妒的制陶女》是2006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嫉妒的制陶女》可以說是《神話學》一脈相承的續篇。列維-史特勞斯在書中給我們講述了印第安人各個族群關於陶器、夜鷹、樹懶的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在分析和研究這些神話中,他概括了印第安神話的三大主題:食慾、嫉妒或夫婦不和、爆裂,提出並證明了不定型理論、鳴禽理論、貘的理論、林棲動物理論、萊因瓶理論,指明了神話的動物元素和動物的象徵性,指出了神話思維的本質:符號的多樣性和任意性,還指出神話世界的三層空間:天、地、地下。他通過所有這些分析和比較,通過他所創立的典型式的套用,找出了各種神話因素對應或對立的關係,使得似乎是斑駁的、雜亂無章的、毫無聯繫的神話變得有條有理、秩序井然、可以理解。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 (Claude Levi-Stranuss) 譯者:劉漢全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法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哲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結構主義人類創始人。早年在巴黎大學主修哲學與法律,1934-1937年在巴西聖保羅大學教授社會學,並從事巴西土著之田野研究。1948年返法,1959年出任法蘭西學院教授。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類學家之一,他的影響波及人類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等諸多領域。主要著有《結構人類學家》(1-2)、《神話學》(4卷)、《野性的思維》等。

圖書目錄

引言

與從事某種行當相關聯的人格特徵

歐洲的例子

如果職業分工不鮮明,這些對應則遵從其他標準

歐洲人在認識上無視制陶者的存在

對本書試圖填補的這一空白做出可能的解釋

列舉探討的問題

第1章

一個希瓦羅的神話及其不同的版本

關於不固定形狀的理論

女人與陶器

本書所探討的第一個問題的已知條件

第2章

陶藝,嫉妒的技藝

陶藝在神話中的起源

兩個美洲的陶土的男主人和女主人

希多特薩人的嫉妒的制陶女

陶器,一場宇宙大戰的焦點

第3章

南美洲關於夜鷹的神話

這類神話與星座大戰的英雄神話系列的聯繫

三大主題:食慾、嫉妒或夫婦不和、爆裂

第4章

陶窯和灶火

夜鷹與陶器:鳴禽理論

查科及其他地區的神話

典型式的套用嫉妒的制陶女

第5章

北美洲關於夜鷹的神話

南美洲神話中看到的三個主題在北洲重現。

活動岩石的故事描述了爆裂的主題;這個故事歸結到夫婦不和與嫉妒的問題上

第6章

口欲和肛門阻留:夜鷹一樹懶構成的一個偶對

回到希瓦羅人的原始神話:宇宙衝突和人類之間的戰爭。

夙敵樹懶。

樹懶在南美洲各種神話中的地位和角色

第7章

樹懶,宇宙學上的象徵。

樹懶的糞便。

印第安人的學問和博物學家的學問。

樹懶與夜鷹間的相應關係與對立關係

制陶與織造

第8章

尋找動物元素

食蟻獸,樹懶的相關變種

沒有肛門或口的紅色小矮人兒

松鼠、蜜熊、貘、負鼠。林棲動物論

第9章

世界的層次和鄰居問題

吼猴象徵肛門

典型式的第二種運用

第10章

糞便,流星,嫉妒,分裂體:這個集合也存在於北美洲

關於易洛魁人起源的神話

釋夢在其中的作用

進入南加利福尼亞的神話

第11章

加利福尼亞神話中作為嫉妒的制陶人的創世神或文明英雄

與蘇邦蒂那神話的接近

月亮和流星神話分析中符號的任意性

南加利福尼亞神話與南美洲關於樹懶的神話的對稱關係

這種關係提出的問題

典型式的第三種運用

第12章

克萊因瓶式的神話

吹管、菸袋管和其他管子精神分析釋義,討論

身體孔竅的符號意義場

肛門欲、不節制和口阻留

貘的理論

典型式的第四種和第五種運用

第13章

神話思維的本質:符號的多樣性

精神——有機體的符號的地位口唇性和肛門性

食物的食物循環和容器的技術循環

內容與容器的辯證法

陶器家族的保守和嫉妒

制陶罐婦女和異族通婚陰道抑止者

從太平洋北岸回到吹管上並返回亞馬遜

第14章

希瓦羅人版本的《圖騰與禁忌》

對精神分析解釋原則的批判

象徵的兩個概念

弗洛伊德與榮格

作為真正的神話思維的弗洛伊德思想

他關於精神分析和人類科學之間的關係的

觀念

隱喻的本質

性衝動還是邏輯要求?符號的相互對立性:日本文學的例子

索福克勒斯和拉比什:比較分析提綱

《能指》的意思

參考資料

美洲部落族群譯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後記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一生筆耕不輟,著有大量作品,1978年出版的這部《嫉妒的制陶女》探討了南北美洲神話的問題,雖非鴻篇巨製,但無疑是一部內容豐富、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精彩之作,在其整個著作中占有特殊位置。

克洛德·列維一史特勞斯被許多人譽為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這首先因為他是偉大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家。結構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繼存在主義之後在法國湧現的一股思潮,其源頭可追溯到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他認為語言是一個體系,也就是一種結構。語言的特點是由語音和意義之間的關係所構成,語音和意義之間的關係構成了一個網路,就成為了一個語言體系,這就是語言的結構。隨後,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又創立了新的語言學的理論——轉換生成語法,與索緒爾相呼應,由此形成了語言學的結構主義。而使語言學領域的這種研究思想和方法具有普遍意義,並將其推廣套用於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正是列維-史特勞斯,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