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其中的北齊摩崖刻經群是媧皇古蹟之精髓, 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問經》、《十地經》、《佛垂般涅 盤 略說教誡經》、 《佛說盂蘭盆經》 、《深密解脫經》、《妙法蓮花經》。 刻經面積 165 平方米,分 5 處刻於崖壁之上,共刻經文 13.7 萬多字,字型有隸、楷、魏碑體, “ 銀鉤鐵畫,天下絕奇 ” ,堪稱藝術珍品,是我國現有摩崖刻經中時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也是我國佛教發展史上、特別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彌足珍貴的資料,對於研究我國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書法鐫刻演變歷史有著重大意義和價值,經考證為 “ 天下第一壁經群 ” 。主要建築
主體建築媧皇閣共分四層,通高 23 米,擁群峰以渲勢,依懸崖以據險,奪天工以稱奇,臨清漳以蘊秀,涵攝了山川之鐘秀,匯集了古建之精華,玉宇懸空,瓊樓聳翠,上臨危岩,下瞰深壑,為河北省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素有 “ 活樓 ” 、 “ 吊廟 ” 之美稱。山下主要建築有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朝元宮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 年),重修於清鹹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停驂宮建於清康熙六年(公元 1667 年),重修於清鹹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廣生宮建於元末明初,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清鹹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兩次重修。
山上建築媧皇宮為代表性建築,由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樓、鼓樓、山門、牌坊、皮瘍廟等古建組成。媧皇閣座東面西,共分四層,歇山琉璃剪邊頂建築,一層為拜殿,二、三、四層分別為“清虛閣”、“造化閣”、“補天閣”。梳妝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 1682 年),重修於清鹹豐三年(公元 1853 年)。鐘樓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 1606 年),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造一高 1 米多、口徑 1 米的八卦鐵鐘懸掛其中。鼓樓建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 1586 年),共分三層,總高 15 米,是通向媧皇閣的重門,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樓內置直徑為 0.68 米的大鼓。皮瘍廟建於明萬曆年間(公元 1573 — 1620 年),重修於清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
眼光洞、蠶姑洞和拜殿三處石窟均鑿於北齊,蠶姑洞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 550 — 559 年),面闊 2.6 米,進深 2.35 米,高 4 米,面積 6.11 平方米。內雕蠶姑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的結尾部分。眼光洞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面闊 2.6 米,進深 2.35 米,高 4 米,面積 6.11 平方米。內雕眼光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拜殿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 555 年),是最大的一處石窟。
鑿壁古碑位於山上牌坊外右側山崖上,刻於北齊天保年間,通高 4.33 米,寬 1.33 米,依山鐫刻,龜座、蛇身、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