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媒介

作品目錄總序譯者代序洛根中文版序前言謝辭1“新媒介”與麥克盧漢:緒論1.1本書宗旨1.2麥克盧漢方法論,讀者可能的收穫1.3什麼是“新媒介”? 1.4“新媒介”變化之中的外觀/背景1.5“新媒介”分類1.6媒介是技術,是工具,是語言,是……1.7站在巨人的肩頭上1.8麥克盧漢論新媒介第一部 方法論2麥克盧漢的方法論: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2.1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2.2麥克盧漢方法論小結2.3麥克盧漢主張技術決定論嗎?

內容介紹

“如其運轉,則已過時。”新媒介發展之迅速,讓人們無法跟上其腳步。
新媒介景觀迷惑了我們的雙眼,它與社會、與生活、與個體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如同魚和水,你能說清:誰依賴誰?
媒介哲學家麥克盧漢如先知一般地預言了一一媒介是人的延伸,他的親密戰友、著名媒介學者洛根再度斷言一一人延伸了媒介。
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一書中,羅伯特·洛根展示了物理學家的氣質:嚴密的邏輯、透闢的解析、系統的視野,麥克盧漢的思想被推進至新的高度。
這是一部卷軼浩繁、巨細無靡的新媒介百科,各種新媒介形態紛紛登場;也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滿洞見的學術專著。羅伯特·洛根對新媒介的語言迷思、生成語法、發展定律的深刻解讀,將為您撩開新媒介的面紗。

作者介紹

羅伯特·洛根(R0bert K.Logan,1939—),加拿大物理學家、傳播學家,從事跨學科研究,是麥克盧漢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員、媒介環境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著有《字母表效應.拼音文字與西方文明》、《第六語言:學會在網際網路時代生存》、《心靈的延伸:語言、心靈和文化的濫觴》、《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等。《第六語言》2000年獲媒介環境學會蘇珊·朗格獎。

作品目錄

總序
譯者代序
洛根中文版序
前言
謝辭
1“新媒介”與麥克盧漢:緒論
1.1本書宗旨
1.2麥克盧漢方法論,讀者可能的收穫
1.3什麼是“新媒介”?
1.4“新媒介”變化之中的外觀/背景
1.5“新媒介”分類
1.6媒介是技術,是工具,是語言,是……
1.7站在巨人的肩頭上
1.8麥克盧漢論新媒介
第一部 方法論
2麥克盧漢的方法論: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
2.1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2.2麥克盧漢方法論小結
2.3麥克盧漢主張技術決定論嗎?
3五個傳播時代:加上模擬式傳播時代和互動式數字時代
3.1更新麥克盧漢的三個傳播時代
3.2麥克盧漢的三個傳播時代:口語傳播時代、書面傳播時代、電力傳播時代
3.3語言的起源與演化
3.4細析口語傳播與書面傳播之差異
3.5媒介生態與媒介生態系統
4“新媒介”多大程度上確認或反駁了麥克盧漢的預測
4.1“新媒介”的新模式
4.2媒介定律與技術演化
4.3“新媒介”使書面文化逆轉,使大眾媒介的負面效應逆轉
4.4新媒介強化了麥克盧漢指明的電力媒介趨勢
4.5超越光速
5“新媒介”的14條訊息:概述
5.0“新媒介”與大眾媒介的區別
5.1雙向傳播
5.2“新媒介”使信息容易獲取和傳播
5.3“新媒介”有利於繼續學習
5.4組合與整合
5.5社群的構建
5.6便攜性
5.7媒介融合
5.8互操作性
5.9內容的聚合
5.10多樣性、選擇性與長尾現象
5.11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再整合
5.12社會的集體行為與賽博空間裡的合作
5.13再混合文化
5.14從產品到服務的轉變
5.15新舊媒介的比較與“新媒介”的14條訊息
5.16“新媒介”基於使用者的變化
6“數字經濟”:知識經濟的擴張
6.1“數字經濟”述略
6.2重要的是獲取信息而不是占有信息
6.3從信息到知識的範式轉移
6.4知識管理與網際網路
6.5終生學習:網際網路時代的就業保障
7疊加的和串聯的技術與媒介
7.1媒介是人的延伸
7.2媒介與技術的演化:延伸的延伸
7.3串聯的技術與媒介:如何理解“新媒介是舊媒介的延伸”或“延伸的延伸”
7.4什麼是媒介的實際內容?
7.5新二元論與符號域
7.6符號域分為媒介域和心靈域
第二部 新媒介如何影響《理解媒介》所分析的媒介
8口語詞:“新媒介”對口語詞的衝擊
9書面詞
9.1“新媒介”對書面詞的衝擊
9.2第三種口語或數字口語
9.3書寫文本的終結?
9.4互動文本
10道路與紙路
11數字
11.1第一次數字革命
11.2“零”的發明
11.3從數字到數位化
12服裝
13住宅
14貨幣
14.1“新媒介”對貨幣的衝擊
14.2自動取款機
14.3電子商務
14.4網上拍賣與固定價銷售
14.5網上購物付款方式:信用卡與電子貨幣
15時鐘
16印刷術
17滑稽漫畫
18印刷詞與書籍
18.1“新媒介”對書籍和學術刊物的衝擊
18.2可供選擇的文本格式
18.3電子書
18.4有聲讀物
18.5電子雜誌
18.6圖書館
19輪子、腳踏車和飛機
20照片
21報紙與新聞
21.1“新媒介”對新聞的衝擊
21.2“新”新聞的消費者
21.3“新”新聞的生產者
22汽車
23廣告
23.1大眾媒介上的廣告
23.2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和其他“新媒介”上的廣告
23.3網上的病毒式行銷
24遊戲
24.1電子遊戲
24.2電子遊戲的社會影響
25電報
26打字機
27電話
27.1“新媒介”對電話的衝擊
27.2電傳與傳真
27.3尋呼機
27.4網路電話
27.5可視電話
27.6電信與趨同
28唱機與錄製音樂的新形式
28.1“新媒介”對唱機、錄音機、隨身聽與錄製音樂的衝擊
28.2光碟
28.3MP3播放器、iPod播放器與iTunes播放器
28.4索尼的數字著作權管理
29電影
29.1攝像機
29.2錄像機、影碟機和藍光影碟機
29.3視頻剪輯軟體
29.4電影與網際網路
29.5優視網現象
30廣播
30.1“新媒介”對廣播的衝擊
30.2衛星廣播
30.3網路廣播
30.4播客
31電視
31.1錄像帶與電視製作
31.2遙控器
31.3電視與教育
31.4有線電視與衛星電視
31.5全球化對分割化
31.6電視與手機
31.7電視、視頻短片與谷歌的融合
31.8互動的電視?
31.9數位電視和高畫質電視
31.10數字錄像機,正在形成中的電視革命:蒂沃牌錄像機和視頻刻錄機
31.11iPod播放器上的電視
31.12iTunes播放器上的電視與電影:比特流網站的機會
31.13電視與電腦的融合
32武器
33自動化(含工廠)
第三部 《理解媒介》沒有做的新媒介分析
34雜交技術或融合技術
35多功能印表機、複印機、掃描機和傳真機
35.1“新媒介”對印表機的衝擊
35.2掃描機與光學字元識讀軟體
36手機
36.1“新媒介”對電話的衝擊:手機的出現
36.2手機的新服務功能
36.3手機的多功能
36.4照相手機的社會衝擊
37個人電腦
37.1桌上型電腦與筆記本
37.2平板電腦
37.3電腦的利弊
38掌上電腦(PDA)
38.1掌上電腦與無線電子郵件
38.2電腦筆
38.3筆計算
39計算機軟體
40網際網路
40.1媒介之媒介
40.2尋根:前電子的原型網際網路的歷史
40.3網際網路的源頭
40.4網際網路的口語結構
40.5網際網路上的討論組
40.6網路民主:終極的參與式民主
40.7電子犯罪與懲罰
40.8網際網路與商務
40.9藝術與網際網路
40.10網際網路供應商和入口網站
40.11雲計算
41電子郵件,即時通信與簡訊
41.1即時通信與簡訊
41.2電子郵件
41.3谷歌電子郵件
42公告牌、新聞討論組、郵件通信組與聊天室
43全球資訊網
43.1全球資訊網的興起
43.2全球資訊網的利弊
43.3網路電視
43.4基於網際網路的社交網
43.5Web 2.0
43.6語義網
43.7通俗分類法
43.8書籤網站
43.9全球資訊網和網站的興起與演化
44部落格
44.1什麼是部落格?
44.2作為新聞媒介的部落格
44.3部落格的社會心理影響
44.4非文本部落格
44.5部落格書
44.6部落格進入主流
45搜尋引擎加谷歌和圖書館
45.1搜尋引擎
45.2谷歌稱雄
45.3谷歌的競爭對手
45.4谷歌公司的創新
45.5谷歌、懷斯、瘦客戶機,可能的計算機革命:一個猜想
45.6世界文獻的數位化與搜尋:“新媒介”對圖書館的衝擊
45.7谷歌將實現凡尼瓦·布希“麥麥克斯存儲器”的憧憬嗎?
45.8圖書從本科學生圖書館出逃
45.9電子瀏覽
45.10必應網:人性化的網際網路
45.11谷歌是第七種語言嗎?
46視頻會議與網基協作工具
46.1視頻會議
46.2網基協作工具
46.3集體智慧型
47虛擬現實與仿真
47.1什麼是虛擬現實?
47.2虛擬現實的真實性
47.33D虛擬現實平台上的電子遊戲與角色扮演
48機器人,自動運行軟體與代理軟體
48.1機器人
48.2自動運行軟體與代理軟體
49人工智慧與專家系統
49.1什麼是人工智慧?
49.2什麼是強式人工智慧?
49.3作者對強式人工智慧的批判
49.4全球資訊網上潛在的人工智慧開發
50智慧型標籤與數據空間
50.1條形碼與智慧型標籤
50.2數據空間
50.3數據空間賦能器:數據空間的存取、導航與搜尋
50.4賽博空間、數據空間與“智慧型盒”的未來融合
50.5聰明、可讀、可搜、可網上加工的智慧型標籤書
50.6數據空間是第八語言嗎?
51《理解媒介》沒有涉及的賦能技術
51.0界定
51.1電子技術
51.2滑鼠與圖形用戶界面
51.3觸覺技術與嗅覺技術
51.4超連結、超文本與超媒介
51.5數據機與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
51.6光纖
51.7通信衛星
51.8無線保真、藍牙與火線
51.9開放源碼技術與維基
51.10維基與維基百科
51.11普適計算
51.12簡易信息聚合
附錄 麥克盧漢方法論: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A.1媒介與技術是等價詞
A.2技術是人體的延伸,媒介是心靈的延伸
A.3媒介是活生生的力的漩渦
A.4媒介創造新的社會模式並重構人的感知
A.5“媒介即訊息”
A.6任何新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舊媒介
A.7雜交系統
A.8媒介的閾下效應
A.9媒介的反直覺效應
A.10逆轉:人成為技術的延伸
A.11社會仿效其技術
A.12地球村
A.13後視鏡:歷史是媒介研究的實驗室
A.14三個傳播時代
A.15斷裂邊界
A.16聲覺空間對視覺空間
A.17文字、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機
A.18書面文化時代的分割化
A.19電速條件下出現的新信息模式
A.20集中化對非集中化
A.21整合與多學科研究對專門化
A.22硬體對軟體和信息
A.23冷與熱/光照射對光透射
A.24作為防止媒介餘波效應的媒介研究
A.25理解新媒介的利弊
A.26不做道德判斷
A.27客觀性的迷思
A.28口語傳統與探索
A.29作為雷達與早期預警系統的藝術
A.30過時的技術成為藝術形式
A.31多學科研究
A.32“媒介分析”對“內容分析”
A.33界面和模式研究而不是“觀點”研究
A.34外形—背景關係
A.35因果關係的逆轉
A.36使用者即媒介內容
A.37一種反學院式研究的偏向
A.38媒介定律
參考文獻
譯者後記
補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