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參見:迎娶
簡介
人為什麼要結婚娶媳婦呢?答案肯定有很多種。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這是人類得以延續的必須,
同時結婚後組成的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每個人有相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社會才能得以穩定有序地發展,於是形成了一套社會婚姻規則,每個人都必須遵守這套遊戲規則。當然人們也有選擇不結婚或不生育的權利,如果是自願的選擇我就不做分析了。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愛情,於是結婚不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共同生活指的是家庭成員優勢互補、互相配合,共同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樂,這裡指的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關懷的需要。社會以家庭為組成單元,於是就有了親人與其它人的區別,在當今的這種社會制度下自然會產生信任危機,其它人並不是那么可信。私有制使人類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無奈地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社會似乎變得越來越冷漠了。於是親人就成為最值得信任,同時能得到最多真誠的愛的對象,尤其是夫妻之間,這種情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第三者或情人(不是指夫妻)就是不需要共同生活只要情感關懷的一種社會產物。於是為愛而結婚的想法成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愛是人們潛意識裡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時候為之而興奮,為之而追逐,精神戀愛成為愛的核心,所謂“為愛可以不要麵包”就是最好的語言詮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社會屬性增多,個人屬性減少,(有人說:年齡的增大就是精神自由的減少,年齡越大人會越不自由。)所謂人變得現實了,麵包是前提,愛是滋養品,前提不能缺少,滋養品是需要的,沒有了日子還得湊合著過。到了一定的年齡必須結婚了就結吧,這是生活的需要,為必須結婚而結婚,據數據統計這種婚姻的比重越來越大,稱之為現實的婚姻。這種現實的婚姻到底幸福嗎?應該說它可以使人幸福,但為什麼人們總是找不到幸福的感覺呢?什麼是愛呢?在人們的普遍概念中幸福就是有人愛,主要指有人愛著自己,也包括有人可以讓自己愛。現代人的精神獨立性越來越差,依賴性越來越強,仿佛一個人沒法活了。事實上人的精神應該始終是獨立自由的,人的靈魂是單獨的,不斷地獨自感悟人生,超越人生,這也只有自己獨自才能進行。但現代人無法單獨,只有孤獨,於是得到愛的渴望非常強烈,沒有了它無法生存。在生活中總是在等待,觀望,時時感覺著戀人對自己是不是真愛,夠不夠體貼,能不能走入自己的內心深處去關心自己,懂自己,把這作為最大的精神寄託和幸福指標。有了麵包又有了它想當然是可以結婚了,是幸福的婚姻。如果有麵包卻沒有這種感覺但結婚了那是不得不結婚,在人們的眼裡是不幸福的。既然人的精神是獨立自由的,伴侶是與自己共同生活的時間最長的人,在生活上互相需要,在精神上愛人還是一個外人,他(她)永遠無法走入自己的靈魂深處。所以每個人都得學會與自己相處,唯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真正充盈起來,有信心、有勇氣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真正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我覺得這是人成為人的根本,一個人只有懂得愛自己,才會懂得什麼叫愛。當一個人精神獨立、內心充盈時,就會去愛別人,影響別人。與戀人相處時,不會等待、企求對方愛自己,體貼自己,懂自己,美好的心境讓對方感覺到生活的美,會自然地愛著對方,關心著對方,並從中找到幸福的第二感覺:愛著別人,(幸福的第一感覺是自我的成長)自己付出的愛與對方產生了共鳴,對方也用同樣的方式愛著自己,於是得到了幸福的第三感覺:被人愛著。麵包是重要的,但麵包可以由兩個人共同創造,於是麵包未必是婚姻的前提,只是婚姻生活的必須。當然結婚前有麵包自然是更好的了,如果沒有那就兩個人共同去創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