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寨遺址

娘娘寨遺址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4年8月份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文物點調查覆核時新發現的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古城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當時對其進行了試掘,發現該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為1—5米,保存有夯土城牆,為兩周時期。

時代:西周晚期、東周時期
發掘單位: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掘領隊:張松林
簡介:
娘娘寨遺址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楊村西北約200米,乾渠459.5公里處,2006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理坐標N:34°49.908′,E:113°25.830′,海拔122米。乾渠占壓遺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
遺址北索河環繞而過,隔河與前袁垌寨河而望,傳說為北朝時候的一個村寨。現遺址中心尚保留有一高出周圍3米的土台地,近代曾利用為寨,寨平面呈方形,南北長250米,東西寬239米,周長約980米。寨牆基本上保存較好,尤其是其東寨牆,絕大部分高出地面3—5米,其它三面牆體現存高度一般在1—2米之間,厚約2—3米之間。部分牆體經過夯打,夯層明顯。在夯層中見到有大量商周時期的陶片,斷面暴露有灰坑、墓葬。
寨內地面高出牆外地面數米,可分為三部分。寨內中北部,有一長方形高台,高出周圍約半米,是寨內最高部分,似是寨內主建築的基址,為第一台階。寨子東南角有一處地勢較窪處,低於寨內地面約1.5米,和寨子的東門相連,似為寨子的出口,為第三台階,介於二者之間的為第二台階
娘娘寨遺址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4年8月份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文物點調查覆核時新發現的西周至戰國時期的古城址。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當時對其進行了試掘,發現該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為1—5米,保存有夯土城牆,為兩周時期。
2004年底至2005年初,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古調查及鑽探,確認遺址範圍為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0米,總面積逾50萬平方米,南水北調乾渠占壓10萬平方米。現存的娘娘寨遺址西南角被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占壓。同時,經鑽探發現該城址外有一寬近50米的護城河,該護城河最深處達8米,加上城址土台高度可達12米,繞城址一周。娘娘寨遺址是一個有重大考古價值的古城址,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因其文化層堆積較厚,南水北調乾渠占壓面積較大,文化內涵重要,被列入南水北調乾渠先期發掘的文物點之一,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對其進行發掘。
專家點評:
河南滎陽娘娘寨兩周城址,經過多年發掘,特別是2008年的工作,已基本弄清楚了其範圍、興建過程和功能分區。根據對內、外城牆和大型建築基址內解剖呈現的地層疊壓打破關係以及出土遺物,已判明內城始建於西周晚期,外城始建於春秋,至戰國均有增築修補,是一處兩周時期重要城邑。結合有關文獻記載,有可能與西周晚期鄭國東遷首居之處有關,是研究西周晚期鄭國及鄭與虢、檜等國關係材料的新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