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風鑼](/img/d/63c/nBnauM3X1EjMxcjN4ADNzczM0MTM5QDOxMDMwADMwAjMxAzLwQ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78年--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古墓中出土的大批禮器里發現一件精美的鈴形銅器,它是我國目前在龍山文化系列中發現的惟一的一件成型青銅禮器,這種青銅樂器鑄造工藝無疑也為當地銅樂器的發展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直到現在,“威風鑼鼓”的“鑼”仍是由當地民間作坊以古老傳統的方法進行冶煉鑄造。譬如,襄汾縣南辛店鄉北許村就已有千百年的銅樂鑄造史,《襄陵縣誌》載:北許村“世以造響銅樂器為業,莊人多明七音者”。
威風鑼鼓中的“鑼”非常獨特,具有濃厚的地方傳統特色。它的形制和音色都不同於我國其它鼓樂藝術中的“鑼”。“威風鑼鼓”的“鑼”形制比較厚實,鑼面平整無臍,鑼沿較寬,便宜表演者直接捏拿托打,聲音亮而不飄,振波較短,消聲快,宜於連擊,在演奏中和大鈸交替呼應,形成鮮明對比。
威風鑼鼓中“鑼”的持法有兩種,比較古老傳統的一種是左手五指直接捏住鑼沿將鑼提起,或者拇指食指捏住鑼沿,其它三指頂起鑼面成端鑼狀和托鑼狀;另一種持法比較現代,就是在靠鑼沿三分之一處固定一截卡棍,左手握住卡棍將鑼提起或者托起。行走表演中,左手持鑼多採用提鑼或端鑼姿勢,比較省力;高潮表演時,一般都是將鑼托至胸前或左肩前,向前或向左上方進行推舉表演。右手的“鑼槌”也非常獨特比較少見,槌兩頭和中間塞嵌五撮長長的纓毛,舞動起來格外鮮艷奪目。“鑼”的表演動作非常豐富,常用的有30多個,如:“轉槌擊鑼”、“抖槌擊鑼”、“擦鑼”、“按鑼”、“扣鑼壓槌”、“弓步提鑼打”、“馬步端鑼打”、“胸前托鑼打”、“肩前托鑼舉打”、“弓步對打推鑼”、“弓步轉槌擰身打”、“胸前交叉抖槌打”、“馬步左右甩打”、“變步翻槌打”、“拋槌接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