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威爾漢姆-哈莫修依(1864—1916)丹麥畫家。
哈莫修依1864年出生於丹麥一個小商店家庭,自小即展現了繪畫的天賦,八歲開始參加繪畫課程,然後進入美術學院就讀,一步一步往專業畫家的路前進,旅遊各國舉辦畫展,一切是那么順理成章、水到渠成。1891年結婚,定居哥本哈根直至1916年去世。
人物生平
他的一生沒有太多的戲劇化轉折或衝突,就如同他的畫一般安靜、沉謐。畫中的每一個靜謐的空間都是藝術家的性格表現。他的繪畫是一種“去情緒化”的單純風格,與當時歐洲風起雲湧的藝術革命及之後的戰後氣氛極不協調,“冷調”的繪畫被視為脫離流行時尚。因為如此,自畫家去世後,所有有關他的訊息逐漸銷聲匿跡。
個人作品
哈莫修依的名字再度被提起並受到重視不過是近三十幾年的事,現在他不但是北歐斯堪第納維亞(Scandinavia)極重要的畫家之一,同時也因 1997-1898年在法國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與美國紐約古根瀚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的大型回顧展,讓世人重新發覺一個被塵封且忽略已久的藝術家。
畫中的主題多半是藝術家哥本哈根家中的一個角落以及藝術家妻子的背影,一切彷佛在空氣中凝結為靜物的戶外的風景或建築。在畫中完全聽不到任何音響,甚至當我們欣賞這些作品時都深怕一開口便將完整的空氣打碎,呼吸的聲息都可能是一根刺破氣球的尖針。
有趣的是這些畫面雖然大部分是居家生活的片段或一偶,但卻經過了精心的安排與重整,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謎樣氣氛,每個房間的門被刻意打開、畫家的妻子背對畫 面、安靜地過份的起居室,都感受到藝術家刻意將畫中的世界與真實分割開來,但眼前又明明白白就是真實的生活空間,如果讀過倪匡科幻小說「大廈」,大概就是這種感受。我們眼前看到的是三度空間的世界,畫家卻製造了第四度空間,即使我們都在同一個屋子裡卻有可能看不到也聽不到對方,這個第四度空間是疏離的、沒有時間性的、沒有情緒的。同時藝術家將作品的色調組合減到最低,就如同以黑白膠捲洗彩色照片一般,幾件作品以陰暗的極限穿透人類視覺的受光感應,技巧直追光影大師林布蘭特的大作。哈莫修依最大的成就在此一覽無遺。
作品《白色的門/開啟的門》(Weiße Türen/Offene Türen, 1905)是其中一個例證。白色與黑色是畫家創作時的基本色調,畫家刻意將每個們打開,製造出多重空間的效果,直透畫面中央的門,是另一個房間,另一道 們,再往內窺探又是一個房間以及幾乎被掩蓋的戶外陽光從僅剩的一小角度照射入屋內。整個房子境的出奇,明明感受到應該有人在屋內卻不見任何人影。如果再細看,作品中門角、牆面的比例有些並不協調或對稱,甚至出現歪扭的情況,但卻產生一股神秘的效果。用這幅畫來解釋藝術家的性格應該是非常貼切的,他日常生活 中的沉靜就如同他的作品一般。里爾克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道:“昨天我與哈莫修依第一次見面……我肯定越了解他就越能欣賞他自然的簡單與沉默。我希望能再見到 他,即使我們之間無法有太多的交談。他給我的印象是他只致力於繪畫一事,至於其它的俗事,他不會也不想去作。”另一件受到高度評價的作品《室 內,Strand街30號》(Interieur. Strandgade 30, 1903/04),畫家的妻子Ida背對畫布,左手握住托盤,右手橫跨腰前停在托盤另一端,眼光向其前方緩視,一切都在瞬間凍結,畫面中的人物成了室內的一景,所謂的去情緒化單純風格,在此獲得印證。
1898~1909年藝術家與妻子住在位於丹麥哥本哈根Strand街30號的公寓裡,這間公寓成了哈莫修依大部分 畫作的主題與靈感來源。這棟建造於17世紀磚砌的房子至今仍存在哥本哈根,丹麥正準備種修並依據一些老照片與畫作重新恢復當時藝術家居住的面貌。在當時巴 黎印象派的畫風多多少少影響哈莫修依的創作,他如同莫內在同一個景點畫上不同時間的光線變化,有趣的是,他的主題仍是Strand街30號。這個主題也是他最成功且最精采
的系列作品。
個人其他信息
哈莫修依50齣頭逝於癌症,他死後沒有留下任何日記可供追溯,在死之前又銷毀了所有的信件,被描述成一位羞怯、隱匿的人物,是位不可捉摸的畫家。他的生平對我們來說也許將永遠是個謎。
他是個畫家,也給了我們他的畫,其餘的就應只是寂靜。
社會評價
德國著名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曾如此描述他對哈莫修依作品的感受:“哈莫修依不是一個應該急就章草率介紹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往往在某一個時空中轉譯為 冗長而舒緩的步調,並且提供觀賞者談論藝術里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