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德

威爾德

英格蘭東南部寬近64公里(40哩)、地勢抬升的森林地帶,把倫敦盆地與英吉利海峽沿岸隔開。南唐斯山(Downs)和北唐斯山呈馬蹄形環繞該地帶。許多地方樹木已伐光,但現仍是英格蘭樹木最繁茂的地方。

個人簡介

亨利·凡·德·威爾德亨利·凡·德·威爾德

亨利·凡·德·威爾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年)是比利時早期設計運動的核心人物與領導者,傑出的建築師、設計教育家,1890年他為結婚選購家具時,感到市場的所有用品都“形態虛偽”,從而開始自己動手設計大部分用品,這使他立志畢生從事設計活動和設計改革,被人稱為歐洲大陸的莫里斯,“新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明確提出了功能第一的設計原則,奠定了現代設計理論的基礎。

他曾在安特衛普和巴黎學畫。1884年他到巴黎,那裡他成為了記號使用者和印象派畫家(油漆工)的圓圈的一個部分。回到比利時,他發展了他在巴黎中採用的思想,但是,在布魯賽爾,他決定放棄畫(油漆),從而集中精力於套用的藝術和建築學。

1890年結束時,他變為著名的設計者和建築者。導引他的Tropon告示委員會在德國印刷品出版商和 Meier - Graefe批評家的友誼,獻下他的一個和藝術 Nouveau 風格的畫像。

1891年起他在莫里斯影響下轉向建築設計。他在布魯塞爾的于克勒設計自己的住宅時,為尋求"非裝飾形式"提出裝飾必須是新穎的,不能沿襲歷史,還要合乎理性地運用材料,“合理”地套用裝飾以表明物品的特色與目的。

1897年,他在德國慕尼黑和德勒斯登兩地與人合辦"工業藝術裝飾營造工場",依靠藝術家與手工藝人的合作,開展設計製作。1900年他應邀任威瑪大公爵的顧問。

1902年,威爾德被召到魏瑪,舉辦了一個“私人工藝美術講習班”。這個講習班“通過進行設計、製作模型、樣本之類的手段,想工匠和工業家們提供藝術靈感”,“讓藝術家、工匠與工業家進行合作的夢想……比德意志製造業同盟早六年,比包浩斯則早了十幾年”。

1906年起,他創辦了威瑪市立工藝學校(包浩斯的前身)。

1907年,他和其他製造商、建築家和工藝家一起創立了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即DWB。開展了一系列的設計實踐活動,出版設計年鑑,開展設計活動,參與企業設計,舉辦設計展覽,並把工業革命和民主革命所改變的社會當作不可避免的現實來客觀接受,並利用機械技術開發滿足需要的設計品。

藝術思想

他認為設計應以審美性、性感性為存在的目的,應鼓勵獨立設計中的自由和創造性的藝術表現。在1914年的DWB年會上,穆特修斯極力強調產品的標準化,主張“DWB的一切活動都應朝著標準化來進行”,而亨利&S226;凡德&S226;威爾德則認為藝術家本質上是個人主義者,不可能用標準化來抑制他們的創造性,若只考慮銷售就不會有優良品質的製作。

這兩種觀念典型的代表了工業化發展期人們對現代設計的認識。當然,隨著工業的發展,穆特修斯的觀點大獲全勝,標準化已成為今日工業產品設計的準則。作為新藝術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他拋棄了威廉·莫里斯要求回到手工製品和中世紀村社生活方式的倒退觀點,認為機器對設計師和工程師是有用的工具,明確提出了功能第一的設計原則,奠定了現代設計理論的基礎。他不僅希望標準化的機器產品能為人們帶來美感享受,還希望充分挖掘其美化人類生活的潛力。他預言工程師會成為“新建築的創造者”。

在其他方面,這位比利時大師仍然忠實於英國理論。對時髦的、常常是輕浮的新藝術風格,他尊重其功能需要,這樣做非常有遠見,顯示了他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他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創立了魏瑪工藝與實用美術學校,也就是包浩斯的前身。

威爾德提倡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其主要成就體現在家具與室內設計方面,主要貢獻在於繼承了英國“藝術手工藝運動”。作為1900年前後以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威爾德一改從拉斯金和莫里斯那裡延續下來的對機器大批兩生產的反感,明確提出了功能第一的設計原則,奠定了現代設計理論的基礎。但其局限在於否定了工業革命和機器生產的進步性,錯誤地認為工業產品必然是醜陋的。

他贊成建築設計應反映並利於其用途的實用主義。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是著名的“新藝術”風格的領袖。新藝術風格運動運用木質,金屬和石質的植物形態的韻律和自然線條代替古典和哥德式建築物的歷史形態。後來,威爾德逐步認識到機械設計將形成一種風格並將主宰20世紀的文化模式。

亨利·凡·德·威爾德是比利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為傑出的設計家與設計理論家,無論是他把設計理論推向對機械的承認,還是他的設計實踐,都使他成為現代工業設計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影響遠遠超出了他在比利時本國的活動範圍。

比利時的設計運動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已初露頭角,1881年奧克塔夫·毛斯主辦進步刊物《現代藝術》,在他的組織下,一批有志於繪畫與設計改革的設計家組成一個"二十人小組",1888年凡·德·威爾德被推舉為領袖,從此,這個小組轉向設計、實用美術方向,1894年小組改名為"自由美學社",成為比利時新藝術運動的骨幹。

威爾德主要從事家具與室內設計,與法國新藝術運動風格比較,他的家具更講究功能性,雖以捲曲線為主,但繁瑣雕飾較少。威爾德出身畫家,後來也當過建築師,1890年他為結婚選購家具時,感到市場的所有用品都"形態虛偽",從而開始自己動手設計大部分用品,這使他立志畢生從事設計活動和設計改革,在這一點上,他和威廉·莫里斯頗為相似。

威爾德的設計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早在十九世紀末,他就曾經指出"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是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他提出了技術第一性的煙澤,並在產品設計中對技術加以肯定。1902年至1903年間,威爾德廣泛地進行學術報告活動,並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建築革命入手,設計產品設計,傳播新的設計思想,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反對純藝術。

設計理論

在眾多新藝術運動代表人物中,威爾德的設計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早在十九世紀末,威爾德首先支持新技術。他曾經說: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才能夠真正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才能取得美的本質。提出了功能第一的原則,並在產品設計中對技術加以肯定。1902年至1903年間,威爾德廣泛地進行學術報告活動,並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建築革命入手,涉及產品設計,傳播新的設計思想,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反對純藝術,是比利時現代設計的奠基人,也是世界現代運動的先驅。

威爾德曾是二十人小組的領袖(後改名為自由美學社),他們的設計風格同法國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很相似: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採用自然主義裝飾,特別是花草枝蔓;受日本的傳統設計影響很大。威爾德的產品設計結構合理,材料運用嚴格準確,工作程式明確清晰三個設計原則對後來的現代主義影響很大。

1906年他考慮到設計改革應從教育著手,於是前往德國魏瑪,被魏瑪大公任命為藝術顧問,在他的倡導下,終於在1908年把魏瑪市立美術學校改建成市立工藝學校,這個學校成為戰後包浩斯設計學院的直接前身。

威爾德到魏瑪之後,思想有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如果機械能運用適當,可以引發設計與建築的革命。應該做到“產品設計結構合理,材料運用嚴格準確,工作程式明確清楚”,以這三點作為設計的最高準則,達到“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在這一點上,他已經突破了新藝術運動只追求產品形式的改變,不管產品的功能性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想,推進了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對德國設計影響深遠。

亨利·凡·德·威爾德 - 影響:

威爾德一度成為德國新藝術運動的領袖,並且是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創始人之一。儘管他曾聲稱,他所有工藝和裝飾作品的特點都來自一個唯一的源泉,即“理性”。但另一方面又堅持設計師在藝術上的個性,反對標準化給設計帶來的限制,在1914年德意志製造聯盟的年會上抵制穆特休斯的標準化主張。這場爭論事實上代表了一個世紀以來德國設計美學爭論的焦點。最後穆特休斯不得不屈服,這也說明了他在德國設計界的影響力。威爾德的理論與實踐,對比利時、德國乃至歐洲的現代設計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建築成就

作為比利時建築師、設計教育家,他在德國活動比在本國更有影響,並一度成為德國新藝術運動的領袖,德意志製造聯盟創始人之一,是“新藝術”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並在建築上取得不小的成就。

個人做品

1986, L'Art Nouveau Shop (interiors), Paris.

1896, Van de Velde House, Aanderaey, Brussels.

1898, Keller und Reiner Art Gallery (interiors),Berlin

1901, Folkwang Museum (interiors; now the Karl Ernst Osthaus Museum), Hagen, Germany

1903, Kessler House (remodeling); 1904, Kunstgewerbeschule; Weimar, Germany.

1906, Osthaus House, Hagen, Germany

1906, Saxon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 1912, Durkheim House; Weimar, Germany.

1914, Werkbund Exhibition Theater, Cologne Germany.

1921, Van de velde House, Wassenaar, Netherlands.

1927, Van de velde House, Tervueren, Belgium.

1930, Wolfers House, Brussels.

1937, Belgian Pavilion (with I. Eggeriey), World's Fair, Paris.

1939, Belgian Pavilion (with Victor Bourgeois),World's Fair, New York.

1939, Library, University of Ghent, Belgiu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