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民族:漢
籍貫:四川省自貢市
學歷:大學
身高:170cm
體重:58kg
星座:天蠍座
愛好:讀書,收藏
座右銘: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個人簡介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解放戰爭史料收藏家,被收藏界譽為“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2009年,應邀參加新中國建國60周年全國新聞史料大巡展。199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開始收集文獻資料。飽經風霜,歷盡千辛萬苦進行收集,現已收集各種書報刊創刊號千餘份,民國時期《毛澤東自傳》、《少年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及各種相關紅色藏品萬餘冊。其收藏事跡被中央電視台、新華社、湖北電視台、武漢電視台、《湖北日報》、《四川日報》、《楚天都市報》、《長江日報》、《成都商報》、《武漢晚報》、《自貢日報》等全國各大媒體進行了報導和介紹。2008年6月加入中國收藏家協會。在全國多家報刊發表關於收藏的文章上百篇,2012年11月當選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2008年,向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無償捐獻其藏書。2009年8月向自貢市檔案館捐贈珍貴史料。2010年11月,向南京軍區某部“紅三連”捐贈志願軍“戰地日記”,同時被“紅三連”聘為名譽指導員。2011年3月22日,向辛亥革命博物館無償捐贈兩件百年辛亥文物。2011年4月2日,向空降兵軍史館無償捐贈上甘嶺戰役犧牲的革命烈士證書。2011年7月,向南京軍區某集團軍軍史館無償捐贈文物,2011年12月,向北京軍區某集團軍軍史館無償捐贈文物,2012年3月29日,向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無償捐贈文物,2012年3月31日,向濟南軍區某集團軍軍史館無償捐贈軍史文物,2013年3月,向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無償捐贈6件抗戰文物,2013年5月,向瀋陽軍區某集團軍軍史館無償捐贈軍史文物,2013年6月,向75100部隊軍史館無償捐贈軍史文物,2013年8月,向蘭州軍區第47集團軍軍史館無償捐贈12件軍史文物。2013年9月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無償捐贈3件軍事文物,2013年10月向成都軍區第14集團軍軍史館捐贈文物,2013年10月23日向武漢大學檔案館無償捐贈8件校史文物,2013年11月1日,向濟南軍區第26集團軍軍史館捐贈文物,2013年12月4日,向廈門大學檔案館無償捐贈2件校史文物,2013年12月6日,向南京軍區第31集團軍無償捐贈15件文獻,2014年3月17日,向銅仁市國防館無償捐贈12件珍貴文獻史料,目前正在籌建一座紅色文獻館,把這些藏品集中展示出來,將中國人民反對壓迫、反抗侵略,爭取自由、民主、平等的幸福生活的抗爭史清晰地告訴人們,告誡人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發現最早惲代英個人傳記
今年8月12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惲代英誕辰120周年。昨日,我市收藏家姜小平向長江日報記者展示了一篇惲代英傳記文章,文中披露惲代英將每月收入的95%交黨費。
省中共黨史人物學會副會長、華中師範大學李良明教授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當年一個工人每月的收入約6到12元,“惲代英拿出自己95%的收入交黨費,說明他的信仰堅定”。
據了解,由華應申編的《中國共產黨烈士傳》(1947年9月,山東解放區版),曾被稱為“近代中國出版的第一本中共英烈傳”,共收錄李大釗、向警予、惲代英等23位烈士的傳略。李良明說,《中國的紅星》出版時間早於該書,《青年運動領袖——惲代英》一文可 認定為目前發現最早的惲代英傳記。
發現最早毛澤東個人傳記
武漢發現1932年毛澤東個人傳記 刷新“最早”記錄。
1932年刊發毛澤東傳記的《文化日報》在武漢被發現。據悉,這是迄今發現最早刊載毛澤東個人傳記的文獻史料。24日,該史料持有者、武漢收藏家姜小平先生首次向本報披露了文獻內容。
這期《文化日報》出版於1932年7月15日,4開4版,紙質已泛黃髮脆。《共黨主席——毛澤東》一文,以“特別報告之一”刊發在第二版顯著位置,篇幅幾乎占了大半版,全文約1500字,分“‘湖南王’的尊容”、“幾個特點”等7個小節。這篇文章不長,有些地方對毛澤東的描述明顯片面或過於誇張,但總體比較客觀,以傳記形式向世人報導了毛澤東的容貌、性格,及從小嶄露頭角、善於領導民眾鬥爭、組織農民運動,由“湖南王”成為“農民王”的革命經歷。
姜小平以收藏解放戰爭史料著稱,被譽為“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他透露,該文獻半年前由西安一位藏友轉讓。《文化日報》又名《文化與社會及政治》,1932年6月21日在上海創刊,不到半年即停刊。姜小平收藏了該報從創刊至第41期報紙原件。《共黨主席——毛澤東》刊載於第25期。之後,該報以“特別報導”系列還陸續推出了朱德、賀龍、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的個人傳記。
《共黨主席——毛澤東》一文作者署名“孫席珍”。據“百度”人物名片,孫席珍出生於1906年,浙江紹興人,16歲起發表詩歌,被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稱讚為“詩孩”,有 “京華才子”之譽,曾參加北伐和“八一”南昌起義。抗戰期間,從事文化救亡運動。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南京大學、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任教,曾擔任中國作協浙江分會副主席,1984年去世。此人是否與該文作者為同一人,尚待考證。
黨史專家、原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周斌介紹,目前黨史界普遍認為,最早由毛澤東本人講述的個人傳記,為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7年7月在英國發表的《紅星照耀中國》中的《毛澤東自傳》。這篇傳記被學界稱為毛澤東傳記“鼻祖”。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主任李潤波認為,該文獻極為珍貴,它的發現把目前公認最早的毛澤東傳記發表時間往前推了5年,對研究毛澤東的早期生平傳記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和文獻價值。(記者蔣太旭)
發現最早周恩來鄧穎超個人傳記
武漢版《周恩來與鄧穎超》傳記現身 迄今兩人最早個人傳記
長江日報訊(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丁曉平)繼最早毛澤東個人傳記上月現身武漢後,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先生,昨日再次向本報獨家披露其珍藏的1938年武漢版《周恩來和鄧穎超》個人傳記。據悉,該文獻為迄今發現的最早有關周恩來和鄧穎超個人傳記及文選的單行本圖書。
姜小平先生展示的《周恩來與鄧穎超》為32開本,於1938年4月由中共地下黨創辦的一星書店出版發行,每冊售價為“三角”。封面主體色彩為黃色,右上角有一顆五角星,代表一星書店。封底是一枚一星書店的矩形印章。
該書《編者的話》說“本書付梓時,承周先生與鄧女士惠贈簽字近影,深為讀者慶幸”,可見此書得到周恩來、鄧穎超的同意,而他們簽名贈送的照片,則作為插圖放在該書封面上。該書編著者署名“白水”,系化名,其真實姓名有待查證。
編者稱“敬仰周先生與鄧女士在民族前途上貢獻的偉大”,希望讀者“先明了他倆生平及其言論”,目的是指引“一般大眾走上神聖抗戰之路”。書中收入人物傳記、專訪和個人文選(講話)三種體裁文章共14篇,周恩來和鄧穎超各7篇,其中人物傳記各1篇、人物專訪各1篇、文選(報告、演講)各5篇,全書總計116頁。
周恩來、鄧穎超個人傳記《中華民族的偉大子孫——周恩來》、《中國婦女運動的急先鋒——鄧穎超》每篇約二三千字,文筆和行文方式相似,記述了兩人的革命經歷和抗戰主張,稱周恩來為“中華民族”的“舵師”;稱鄧穎超為“中國婦女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傳記作者分別為張紀一、朱韻秋,兩人身份有待考證。
76年前,《周恩來與鄧穎超》緣何在武漢出版?新版《周恩來與鄧穎超》校訂編輯、解放軍出版社崑崙圖書編輯部副主任丁曉平認為,1937年正值國共第二次合作,周恩來和鄧穎超在武漢積極宣傳抗日救國主張,使得《周恩來和鄧穎超》得以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發行。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主任李潤波說,該書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有關周恩來和鄧穎超同志的個人傳記作品,收入的文選也大多是首次發表,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周恩來選集》和《鄧穎超文集》中均未收錄這些文稿。
該書由姜小平先生提供原件,已於近日由中國青年出版社重新出版。
發現鄧小平國統區的首次公開照
2014年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8月13日,我市收藏家姜小平向記者展示了一本77年前出版的《戰時畫報》,內頁一張鄧小平照片十分罕見。
這本《戰時畫報》為第12期、13期合刊,16開本,以山西在全面抗戰中的地位為主線,大量報導了山西戰場的情況。第14、15頁的連頁版上,報導以《八路軍將領群聚山西》為標題,用多幅圖片展示了八路軍高級將領的風采,其中鄧小平照片為半身免冠照,他的雙眼炯炯有神注視前方,若有所思,照片下面是中英文說明。姜小平介紹,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戰爆發,同年9月19日,由胡伯洲任總編輯的中華圖畫雜誌社為號召民眾支援抗戰,以號外形式開始編輯出版《戰時畫報》,報導上海和全國的抗戰實況。11月12日上海失陷後,雜誌社撤離上海,剛出版20期的《戰時畫報》不得不停刊。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研究部主任郝雪廷是我國軍史研究專家,昨日他接受電話採訪時介紹,這期《戰時畫報》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國統區報刊第一次大篇幅地報導八路軍出師以來的戰績,“鄧小平的照片非常罕見,這是抗戰初期鄧小平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後,在國統區的首次公開照。此後八路軍的出版物和建國後有關鄧小平的出版物中,都沒有出現這張照片。”
郝雪廷說,當年鄧小平入晉不久,就以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八路軍代表的雙重身份,投身於合作抗日中,促進了山西抗戰的全面展開。除了鄧小平以外,畫報還刊登了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等人的照片。
郝雪廷介紹,這些照片的攝影者均為中華圖畫雜誌社特派記者、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畫家沈逸千,上海街頭出現的第一幅抗日宣傳畫就出自他的手筆。(長江日報記者 黃征)
發現最早的賀龍傳記
長江日報訊(記者蔣太旭) 賀龍元帥是一把菜刀鬧革命,而非現在廣為流傳的“兩把菜刀鬧革命”。這是82年前一篇賀龍傳記中的記載。2014年3月20日,武漢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本報獨家披露其收藏的這份文獻。據他考證,這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賀龍傳記。
這篇傳記名為《賀龍記》,刊載於1932年7月18日上海出版的“第28號”《文化日報》第2版上,有近半版篇幅。該文以“尊容的素描”、“不能執筆而暢曉文理”、“自團長到總指揮”等內容,記述了賀龍從鄉村少年到“紅軍要人”的革命歷程。
《賀龍記》一文作者署名“少游”,真名是誰,目前無從考證,但從內容看,作者對賀龍十分了解。
該傳記還在第2節以“一把菜刀起事,十六歲露頭角”為小標題,記載了賀龍在家鄉小溪邊,用一把菜刀砍死一名官兵,奪槍號眾革命的經過。該文稱:“關於他的傳記,雖都不可靠,但他的出生幾乎是誰都知道的,所謂一把菜刀幹起來。”
這一發現與廣為流傳的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有差異。賀龍出生於1896年,按該文記載的年齡,賀龍拿菜刀在家鄉起事的年頭應在1912年至1913年間。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大多數記載的“兩把菜刀鬧革命”一說,源自1916年賀龍率眾攻打芭茅溪鹽稅局一役,因手中無槍,賀龍借了兩把菜刀。
黨史專家、武漢革命博物館原館長周斌說,這一發現非常重要,極具研究價值。他認為,“兩把菜刀鬧革命”一說,也可能具有演繹成分。
姜小平以收藏解放戰爭史料著稱。他介紹,《文化日報》,1932年6月21日在上海創刊,不到半年即停刊。他收藏了該報從創刊至第41期報紙原件。
發現紅色娘子軍首任連長龐瓊花最早照片
2014年4月19日,最後一位健在的紅色娘子軍戰士、百歲老人盧業香在海南省瓊海市病逝。昨日,武漢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本報透露,他發現了電影《紅色娘子軍》人物吳瓊花原型之一、“紅色娘子軍”首任連長龐瓊花被俘畫報照片。據悉,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關於龐瓊花的照片。
龐瓊花被俘照刊登於1933年2月15日上海出版的《時代》畫報第3卷第12期。該畫報大八開本,標明“國民政府內政部核准發行”。該期畫報共28頁,第15頁用一組5幅照片報導了1932年國民黨軍隊圍剿瓊崖革命根據地、捕獲共產黨人的情形。報導蔑稱“廣東瓊崖各處受匪禍數載……此次經粵警衛旅痛剿,不數月肅清匪首王文宇、蘇維埃主席陳俊叢及女匪首龐瓊花悉數就擒”。
其中一幅照片的說明為“紅軍女子模範軍先鋒隊隊長龐瓊花就擒後對海口民眾演說狀”。照片中,龐瓊花穿淺色上服,短頭髮,雙手被綁在背後,神態鎮靜。
龐瓊花是電影《紅色娘子軍》女主人公吳瓊花的原型之一。劇本作者梁信曾向外界披露,吳瓊花的名字就是從她的名字衍化而來。據公開資料,龐瓊花1930年參加紅軍,次年任樂會縣(今瓊海市)赤色女子軍連連長,隨後任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軍特務連連長,率領全連戰士配合紅軍主力作戰,立下了不朽戰功。1932年秋被國民黨軍隊逮捕入獄。1937年冬出獄。1942年被日軍殺害,年僅31歲。
海南省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陳錦愛告訴記者,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關於龐瓊花的照片。據了解,此前所能查到已公開的最早龐瓊花照片是她1934年的照片,當時她和紅色娘子軍的其他同志關在廣州國民黨的監獄裡。
這組照片中還有一張是王文宇的被捕照片,他是電影《紅色娘子軍》男主人公洪常青的原型之一。照片說明為“警衛旅旅長陳漢光審訊匪首王文宇情形”。照片中的王文宇一隻腳綁著繃帶,目光嚴峻,面對審問,顯示出不屑神情。王文宇是紅軍第二獨立師師長。娘子軍成立時,他代表師部為娘子軍授連旗,並曾直接指揮該連。1932年年底,王文宇腿部受傷被捕,於次年7月英勇就義。(長江日報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鄧櫻)
發現最早項英傳記
今年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工人運動活動家、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日名將項英同志誕辰116周年。武漢資深藏家姜小平,昨日向記者展示了一份82年前的《文化日報》,上面刊載的文章《項英記》記錄了項英的出生、相貌、經歷等內容。著名軍史專家、《項英傳》作者、原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長王輔一少將表示,這篇《項英記》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關於項英的傳記。
珍貴:迄今發現最早項英傳記
姜小平介紹,《文化日報》創刊於1932年6月,社址在上海成都路,每期出4版。關於項英的文章在第32期,於1932年7月22日出版刊載。
記者看到,《項英記》一文,以“特別報告”形式刊發在該期第三版顯著位置,全文約1100字,分“毫無名氣”、“貌不驚人”、“窮小子的出身”、“從工會組織員做起”4個小節。
王輔一在看過文章後表示,1932年國民黨正在對各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上海處在白色恐怖之中,而此時的《文化日報》,卻敢以《項英記》為標題,進行相對中立的報導,實屬不易。雖然內容有些偏頗,但文獻為研究項英提供了珍貴資料,他還指出文中的一處錯誤:項英的妻子真名是“張亮”而非“張良”。(楚天金報記者:李翌 實習生劉舒)
發現最早客觀報導南昌起義主要過程的文獻
2014年8月1日,是“八一”南昌起義爆發87周年紀念日。7月31日,武漢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本報展示了82年前的兩份上海報紙,稱其首次客觀報導起義全程,還原“暴動”“無殺人縱火”真相。
這兩份老報紙為1932年7月29日、30日連續兩天出版的《文化日報》,分別以半個版的篇幅刊載了題為《南昌暴動史》的上部和下部。全文約3000字,分“五年前的故事”、“武漢政府的失敗”、“廬山會議是火藥線”、“巴里會社式的革命委員會”、“新政府的組織一斑”、“軍力一斑”、“蔡廷鍇中途離去”、“郭沫若後至受驚”、“馬迥嶺張發奎受辱”、“賀葉事變的計畫”、“宣傳一斑”等11個部分,完整地再現當年南昌起義的主要過程。該文作者署名“趙速”,已無從查詢。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部主任肖燕燕介紹,這兩張報紙該館惜未收藏;南昌起義後,有很多報紙進行過報導;但站在客觀立場上如此全面地進行描述,《文化日報》應該是第一家,比較珍貴。據了解,此前國內發現最早的關於南昌起義主要過程的資料,是1933年出版的《現代史料》中由王唯廉撰寫的《南昌暴動史》一文,新發現的這份老報刊比《現代史料》刊文還早近一年,而且兩文的標題和內容幾乎同出一轍,只作者不同。
西安市收藏家協會名譽會長張國柱認為,這兩份《文化日報》在“南昌起義”5年之後出刊,首次較為客觀和完整地再現當年起義的因由、組織、主要領導者、起義的過程及為何失敗等,是考證和研究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紅軍發展史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長江日報記者蔣太旭 實習生汪崢)
為上甘嶺無名英雄正名
長江日報訊(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劉聖德 實習生楊童舒),2012年10月14日,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60周年紀念日,一位與特級英雄、特等功臣黃繼光同在一個營、同一天犧牲,卻不為家鄉父老所知的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無名英雄”在武漢被發現,他名叫“戴六金”。經本報記者和武漢藏家姜小平先生的反覆求證核實,最終於昨日將其犧牲證明書“護送”回烈士生前所在部隊。
這份泛黃的“志願軍革命烈士犧牲證明書”,是姜小平去年底從廣西一位藏友處意外發現,將其買下帶回武漢。證明書長38厘米、寬26厘米,編號為“烈字第零三四七號”,上蓋“中國人民志願軍步兵第一三五團政治處”大紅印章。根據證明書所載信息,烈士叫“戴六金”,“廣西永福縣人”,1949年12月參軍入伍,時屬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二營機炮連,1952年10月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後安葬於“朝鮮五聖山”。
這份證明書背面備考欄還記載:1953年5月23日,永福縣政府發給烈士親屬人民幣一百四十萬元(舊幣),因為烈士父母雙亡,是由其嬸母黃玉嬌撫養長大,當時其妹戴小真已出嫁,故由黃玉嬌代領撫恤金。耐人尋味的是,該證明書顯示一式三聯,一聯歸部隊存檔,一聯歸烈士家鄉當地民政部門存檔,一聯送達烈士家屬。記者所見的這份證明書僅部隊存檔一聯已被撕去,另兩聯仍連在一起。這份證明書究竟是從何處“流落”出來,不得而知。
為了證實烈士的真實身份,記者向廣西當地民政部門、烈士親屬及所在部隊軍史館多方求證,最終證實戴六金確為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其生前與“特級英雄”黃繼光同在一個營,即當時防守著名的597.9高地的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二營,並在上甘嶺戰役中,與黃繼光同一天犧牲,即1952 年10月19日。
昨日,姜小平先生將這份珍貴的烈士犧牲證明書無償捐贈給烈士生前所在部隊軍史館。他感慨:能夠值上甘嶺戰役打響60周年之際,將這位為國捐軀的英雄“送回”部隊,他深感欣慰。
︻記者求證︼
當地民政局:相關信息基本一致
記者撥通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永福縣民政局電話。該局黨委蔣書記非常熱情,他在由廣西民政局編撰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烈士英名錄》上,查找到了烈士的名字,除年齡比證明書上記載的“36歲”小10歲外,其部隊番號、犧牲時間、地點均與烈士證明書上一致。英名錄上登記的烈士家鄉地址“永福縣城關公社坪嶺大隊坪嶺村”,如今已改為永福縣永福鎮魚洞村上高街。
烈士親屬:不知堂叔是英雄
幾經波折,記者終於與烈士的親屬戴小貴取得聯繫。正在桂林打工的戴小貴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烈士沒有直系後人,其嬸母和妹妹也先後故去,“我們這個村裡的人姓戴,戴六金是我的堂叔”。對於這位堂叔,戴小貴說,他了解得並不多,只記得在戴家祖墓碑上刻有這位堂叔的名字,家裡人也只知道他很多年前就在外面去世了,更不知道他是一位與黃繼光同在上甘嶺犧牲的英雄。
所在家鄉:希望烈士能上英烈牆
這位不為家鄉人所知的“無名英雄”是否在部隊的軍史檔案里有相關記載?烈士所在家鄉村委會潘主任懇請記者幫忙打聽,希望能還原烈士犧牲時的情景,讓英雄的名字刻上部隊的英烈牆。他在電話中激動地表示:“我們為村里出了這么一位上甘嶺英雄感到驕傲和自豪!”
不見“戴六金”,只有“戴文金”
部隊軍史館:
實為一人,將為英雄正名
當年參戰的志願軍第十五軍就是現駐紮湖北的空降兵某部。為進一步核實烈士身份,昨日,本報記者和姜小平懷揣著戴六金烈士的犧牲證明書驅車前往孝感95829部隊軍史館。
軍史館內的英烈牆上刻滿了該軍自組建以來所犧牲的官兵名字,其中包括在抗美援朝戰爭犧牲的。烈士的名字按姓氏筆劃排列,黃繼光、邱少雲等著名戰鬥英雄的名字歷歷在目。令人失望的是,英烈牆上卻沒找到烈士戴六金的名字,但牆上一個叫“戴文金”烈士的名字引起了本報記者和姜小平的注意。
經館方工作人員進一步核對烈士檔案發現,兩個名字除一字之差外,其他登記的部隊番號及犧牲時間地點等信息,均一致。可以斷定:兩位烈士同為一人。根據記者從烈士家鄉了解到的信息證實,烈士真名應該是“戴六金”,可能是由於戰爭年代,部隊登記抄錄烈士名單“六”和“文”很相似,筆誤造成。
據軍史館館長汪建介紹,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陣亡達3566人。目前刻在英烈牆上的烈士名字雖經反覆核實,但終因資料不全難免有疏忽、遺漏之處,非常感謝本報和姜小平先生所作的努力,讓這位被埋沒了半個多世紀的上甘嶺戰役英雄烈士又“回”到部隊,“我們將報請上級,儘快將烈士的英名重新刻在英烈牆上,讓後人永遠銘記他們的英名!” (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劉聖德)
捐贈事跡
1,姜小平向張瀾紀念館捐贈文獻
2016年8月3日,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我市收藏家姜小平,向南充市張瀾紀念館無償捐贈2件文獻。
姜小平捐獻的2件文獻,一件是1950年6月1日的《人民日報》。這份報紙刊發的內容大多與“六一”國際兒童節相關,其頭版刊發有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張瀾,為“六一”兒童節的題詞手跡——“幼有所長為大同之根基”。另一件是1955年2月10日的《人民日報》,其頭版刊發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瀾逝世的訃告,以及毛澤東主席親視含殮的重要新聞報導,並配發有張瀾遺像。
2,姜小平向銅仁市國防館無償捐贈 12件珍貴文獻史料
2014年3月17日,銅仁市國防館實物捐贈儀式在銅仁軍分區舉行,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解放戰爭史料收藏家姜小平為銅仁市國防館捐贈了12件珍貴文獻史料,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杜序良接受藏品並為其頒發收藏證書。
據悉,34歲的姜小平先生從1997年開始醉心於紅色珍品的收藏,經過10多年艱苦努力,已收集到各類紅色藏品萬餘件,先後向全國10餘家軍史館、紀念館無償捐獻藏品,被譽為“中國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
當得知銅仁市國防館修建的訊息後,姜小平特地從武漢趕到銅仁,將自己收藏的銅仁抗日名將萬式炯在任夔巫師管區司令時的匯票底單、1949年刊登解放銅仁訊息的《天津日報》、1950年沿河縣政府給偽保長何開國的回家路條、1964年銅仁軍分區給全區民兵的一封信等12件文獻資料全部無償捐贈,表達一名年輕收藏家對銅仁國防建設的關注與支持。
3,姜小平向廈門大學檔案無償捐贈2本首任黨委書記張玉麟日記本
2013年12月4日下午,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解放戰爭史料收藏家姜小平先生特地從武漢前來廈門,向該校檔案館無償捐贈2本該校首任黨委書記張玉麟的日記本。
兩本日記本,均為硬精裝本,絳紫色封面,小32開本,各約計190頁。封面均貼有一張白色布條,布條上採用藍色字型印有“廈大紅衛兵獨立團斗批部027小組”,從中可見日記本是文革期間紅衛兵抄家時從張玉麟書記處拿走的,後來流落民間,有幸被姜小平先生收藏,再讓其回歸母校。第一本日記本封面正上方署“福建省委三屆全省宣傳會議紀念”,扉頁有1953年張玉麟的親筆簽名。該日記從1953年1月5日開始記載,是記錄廈大1953年黨委工作的史料;第二本日記本封面上方署“建設”二字,扉頁有:“橋牌比賽冠軍 張玉麟同志紀念 1957年暑期廈門大學教育工會敬贈”等字樣,加蓋“中國教育工會廈門大學委員會”大紅印章,同時還加蓋了“廈大紅衛兵獨立團斗批部”的大紅印章。內頁還有許多精美的插畫。該日記本從1958年3月8日起記,主要內容為領導的講話和報告記錄。
這兩本日記本是該校檔案館首次收藏的學校主要領導的工作記錄本,也是反映該校1953年黨委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對該校黨史校史研究工作將發揮獨特的作用,彌足珍貴。
當天,捐贈儀式在校檔案館三樓舉行,館長戴岩代表檔案館接受了捐贈,並為姜小平先生頒發捐贈證書,感謝姜先生的無私捐贈,認為姜先生的捐贈對豐富該校檔案館館藏和黨史校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向姜先生回贈《廈門大學館藏珍品》畫冊,請其收藏。
據悉,姜小平先生被收藏界譽為“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自1997年開始收藏,現已有紅色藏品萬餘冊,曾應邀參加新中國建國60周年全國新聞史料大巡展,已多次向有關單位無償捐獻藏品。(廈門大學檔案館林秀蓮)
4,姜小平向第31集團軍捐贈文物 副政委朱永和少將代表軍史館接受捐贈
2013年12月6日,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我市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奔赴駐廈門的第31集團軍,向其軍史館無償捐贈15件文獻。該集團軍副政委朱永和少將代表軍史館接受捐贈。
第31集團軍的前身是組建於解放戰爭時期的一支年輕部隊,曾參加濟南戰役、解放東山島戰鬥。姜小平捐贈的這批文獻包括:1947年12月29日,華野13縱司令部和政治部頒發給戰士梅子姜的功勞證;1949年10月19日,頭版刊發有《軍略要地廈門解放》的《解放日報》;1949年12月20日,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撫保委員會頒發給13縱39師7團副連長曾召友的革命軍人榮譽證;1950年5月17日,頭版刊登有解放東山島訊息的《雲南日報》;1950年7月18日,山東省政府頒發給31軍通訊員於倪的革命軍人家屬證明書;1951年5月,第31軍直屬政治處頒發給黃建華的獎狀;1953年4月16日,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政委饒漱石頒發給278團2營5連戰士林澤榮的革命軍人證明書;1953年,91師速成國小4中隊管理員丁祥卿的功勞證;1954年,第31軍司令部和政治部頒發給93師警衛連班長於倪的《功勞證》;新中國成立初期,解放軍步兵93師司令部獎給軍事學習優勝者朱光強的日記本;1956年12月20日,31軍92師炮兵372團修械所班長汪在道的《呈請授予軍銜報告書》;1965年10月6日,頭版刊發有國防部授予31軍某團2連紅色尖刀連的命令和命名大會訊息的《解放日報》;1965年10月9日,頭版刊登有福州軍區關於學習和宣傳紅色尖刀連命令的《解放前線》;1965年10月20日,第4版專版介紹紅色尖刀連事跡的《解放前線》;1973年5月,第31軍政治部編印的《黨支部建設參考資料》。(記者 蔣周德)
5,姜小平向第26集團軍軍史館捐贈文獻
2013年11月1日,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我市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專程奔赴駐世界風箏之都濰坊的第26集團軍,向其軍史館無償捐贈12件文獻。該集團軍副政委王偉力少將代表軍史館接受捐贈,並向姜小平頒發了收藏證書和榮譽證書。
第26集團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該縱隊是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主力部隊發展而來的。姜小平向其軍史館捐贈的這批文獻有,1948年3月1日,頭版刊登有“華東人民解放軍續捷,李仙州等將級軍官被俘”重大新聞的《黑龍江報》;1951年4月,武漢通俗出版社出版的,詳細介紹白老虎連在錦州戰役中的英勇事跡的《白老虎連》;1952年7月19日,志願軍第26軍後勤部政治處,頒發給董雄祺的參加抗美援朝支前服務證明書;1953年6月,志願軍政治部頒發給199師595團戰士許尉成的《革命軍人證明書》;步兵第76師司令部政治部獎給三等功臣王眾同志的日記本,內有時任該師師長的珍貴題詞手跡;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發給26軍88師264團戰士秦毓麟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殘廢證》——該戰士於1951年4月9日,在朝鮮鐵園阻擊戰中光榮負傷;1956年6月,志願軍步兵596團通訊連班長方愛忠填寫的入團志願書;1957年3月20日,濟南軍區頒發給33師戰士甘志周的優等射手證明書;1962年,26軍首任軍長張仁國中將的全家福照片;1963年2月,中國共產黨第33師第4屆代表大會代表證;1970年8月,中國共產黨76師第6次代表大會代表證;1979年10月,中國共產黨78師後勤部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合影。(自貢日報記者 蔣周德)
6,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捐64年前“漢口金融通報” 記錄解放初武漢物價
日前,武漢藏家姜小平先生向武漢商業博物館(籌)捐贈一套60期《漢口金融通報》,記載了解放初期,漢口物價變動與商業恢復。據悉,這套當年秘密印製的珍貴原始文獻存世稀少。
姜小平現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以收藏解放戰爭史料著稱。據他透露,這套原始文獻是去年從一位浙江藏家處淘得。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半個月後《漢口金融通報》創刊。記者看到,這套通報為土紙手刻油印,16開本大小,從1949年6月11日到1949年8月18日止,共約60期,每期4至6版不等,由“中國人民銀行漢口分行編印”,屬內部刊物,並特別標記“對外秘密”。
通報每期開設“市場情況”,對黃金、銀元、美鈔、食品、藥品、布匹等主要物資價格行情進行分析,並刊登《漢口市金融物價日報表》,記錄居民日常商品的每天價格,種類從大米、小麥、豬肉、牛肉、雞蛋,到淮鹽、麻油、白糖、煤球、火柴、紙張、五金、建材等。
通報還記載了武漢解放之初,政府穩定物價、打擊非法商人的具體措施,刊登了《武漢市、湖北省金銀管理暫行辦法》、《武漢軍管會頒布私營銀錢業申請登記審查辦法》等整肅和穩定金融商業市場的文告、辦法,這些法令的簽發人有當時的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譚政、副主任陶鑄,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和副主席聶洪鈞、王任重等。
據介紹,研究者還可依此通報考證出武漢解放初至新中國成立前三鎮銀行業的網點設立時間及具體地址。(長江日報記者蔣太旭 通訊員江身軍)
7,武漢收藏家姜小平向該校檔案館捐贈珍貴校史文物
10 月 23 日,在武漢大學建校 120周年前夕,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武漢收藏家姜小平來到該校檔案館,向該館無償捐贈了他精心收藏的民國時期和建國初期與該校有關的 8 件校史文物。
這 8 件文物是: 1、 1932 年 3 月 21 日,國立武漢大學生物學會成立紀念特刊;2、 1947 年 6 月 2 日,國立武漢大學講師助教會為武大“六一血案”宣言 ( 傳單 ) ; 3、 1938土木工程系學生張世權四年級第一學期成績表; 4、 1938 土木工程系學生張世權四年級第二學期成績表; 5、 1946 年 12 月 5 日,國立武漢大學發給土木工程系一年級學生周佩瑜的第 35666 號註冊證; 6、 1956 年 12 月 14 日,武漢測量製圖學院測介字第 001 號介紹函; 7、 1958 年 4 月 20 日,武漢市選舉委員會發給武漢大學校區吳定堃的選民證; 8、 1963 年 12 月 10 日,武漢大學招考研究生委員會發給晏慰祖的第 0070 號研究生准考證。
在這批校史文物中最珍貴是《國立武漢大學生物學會成立紀念特刊》。《國立武漢大學生物學會成立紀念特刊》,為 4 開 4 版報紙,刊名由武漢大學首任校長王世傑親筆題寫,頭版刊登了生物學會的籌備經過以及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張珽(張鏡澄) 教授的致開會詞,二、三版刊登了教務長王撫五先生(即後來武大校長王星拱)、辛樹幟先生、 葉雅各先生的演詞及鍾心煊先生講演詞;四版刊登了史學系、經濟學會、化學會等代表的惠詞以及國立武漢大學生物學會簡章。
當天,捐贈儀式在檔案館舉行,館長塗上飆代表檔案館接受了姜小平的捐贈。塗上飆對姜小平的無償捐贈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代表檔案館向姜小平頒發了捐贈證書。
8,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向第47集團軍軍史館捐贈文物
自貢網訊(記者 蔣周德)近日,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我市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到西安市,向第47集團軍軍史館無償捐贈12件軍史文物,為該館進行愛國主義和軍史教育,提供了豐富且具有說服力的珍貴史料。
第47集團軍前身可追溯到1930年在湘贛邊根據地成立的紅軍獨立1師。姜小平捐贈的與第47集團軍軍史有關的12件文物分別是,1949年6月8日,47軍139師政治部頒發給擔架連戰士劉秉榮的《革命軍人家屬優待證》;1951年10月,志願軍後勤部頒發給47軍139師416團3營7連上士孔慶富的《服裝證》;1952年3月4日出版的,刊發有羅盛教的家鄉湖南新化為其舉行追悼大會的訊息及其事跡的《川西日報》;1952年3月13日出版的,刊發了志願軍政治部追記羅盛教特等功一次、授予“一級愛民模範”稱號訊息的《平原日報》;1952年7月,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政治部編輯出版的《不朽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1953年1月,志願軍政治部頒發給47軍419團後勤處運輸連戰士成瑞奇的《革命軍人證明書》;1956年8月,由畫家戴敦邦繪製的彩色連環畫《羅盛教小時候的故事》;1956年8月1日,國防部頒發給47軍三支隊一分隊一連排長彭紹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復原建設軍人證明書》;1964年,國防部舉行“歐陽海班”命名大會的《入場證》;1965年1月9日出版的,刊發有國防部授予47軍某部偵察連“紅色尖兵連”稱號訊息的《昭烏達報》;1966年4月,中國作家協會吉林分會編輯的文學期刊《長春》第4、5期合刊之“歐陽海之歌”特輯;1978年第6期《解放軍畫報》。
當天的捐贈儀式在第47集團軍軍史館大廳舉行,該館負責人張建儒代表軍史館接受捐贈,並代表館方向姜小平頒發了捐贈證書。 隨後,姜小平在軍史館楊幹事的陪同下參觀了該館軍史陳列室等。
9,紅 色收藏家姜小平向75100部隊軍史館捐贈軍史文物
自貢網訊(記者 蔣周德)6月28日,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我市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向75100部隊軍史館捐贈了11件文物,對豐富該館藏品,研究該部隊軍史,弘揚革命傳統教育具有較大的幫助。
75100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組建於抗日戰爭初年,湧現出了塔山英雄團、塔山守備英雄團、李向群連等英雄集體及任常倫等戰鬥英雄。姜小平向該部隊軍史館捐贈的文物,有1949年11月24日《青海日報》、1950年2月26日《新聞日報》、1950年6月1日《華東畫報》,分別刊發有該部隊解放廣西省會桂林市、解放汕頭市以東國民黨匪幫海盜巢穴南澳島、解放南澳島(組照)的訊息;有1950年12月1日,第41軍政治部頒發給122師365團7連戰士胡潛榮的《革命軍人證明書》,1953年5月,步兵122師政治部頒發給徐廣義的《文化學習修業證書》,1955年4月10日,國防部頒發給第41軍123師367團3營機槍連戰士莊朝梅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復員建設軍人證明書》;有1951年6月華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塔山英雄程遠茂》,及11月上海廣益書局出版的《塔山英雄鮑仁川》,兩本書詳細記載了兩位全國戰鬥英雄的成長事跡及其在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的英勇事跡;有1973年8月、1976年1月,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戰鬥英雄任常倫》,該圖書講述了抗日英雄任常倫短暫(犧牲時年僅23歲)卻光輝的一生;還有1973年8月日文版的《人民中國》,集中介紹了該部隊塔山連隊的英勇事跡。
當天,捐贈儀式在75100部隊軍史館大廳舉行,該館負責人劉子弋代表軍史館接受了姜小平的捐贈。劉子弋對姜小平的無償捐贈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代表軍史館向姜小平頒發了捐贈證書和紀念品。 隨後,姜小平在劉子弋等人的陪同下參觀了該館軍史陳列室。
10,紅色收藏家姜小平捐12件珍貴“紅色信札”給軍史館
近日,武漢紅色收藏家姜小平遠赴遼寧,把自己收藏的“紅色信札”等12件文物無償捐贈給65521部隊軍史館 。
這些文物包括:志願軍347團政委任奇智於1948年、1949年、1950年、1951年在遼寧、華中、朝鮮等地作戰時的筆記5本;志願軍特等功臣、二級戰鬥英雄鄭起寫給其團政委任奇智的3封匯報信;1950年12月7日第278號《雲南日報》頭版刊發志願軍39軍解放平壤的新聞。
這其中,鄭起的匯報信特別引人注目。信中記敘了他作為戰鬥英雄回國參加建國2周年國慶觀禮和全國政協會議的詳情,還提到他吃飯時曾向毛主席敬酒。
另外,任奇智的5本日記記錄了當時遼寧、華中、朝鮮等地的戰事,內容涉及軍隊的作戰、政工及自己的戰地體會等,是一批見證我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團級指揮官指揮作戰的珍貴實物,能完整保存至今,十分不易。
昨日,65521部隊軍史館館長鬍厚良館長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姜小平捐贈的十餘件文物都是首次面世,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它們也是戰鬥歷程的見證,承載著歷史,傳承著光榮。武漢藏家的捐贈豐富了軍史館的館藏。(記者:張輝)
11,“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向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無償捐贈文物
2013年3月,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常務理事、我市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捐贈了其精心收藏的1938年9月23日在漢口出版的《新華日報》等6件文物。
1938年9月23日在漢口出版的《新華日報》,是姜小平從河北一位報刊收藏愛好者手裡淘到的,總計4版,總第255期,頭版報眼處是由著名美術家,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諤作的《和平的呼聲》漫畫。下方是社論,及蘇聯革命家、卓越的外交家李維諾夫的演說。報紙的廣告也很有時代特色,刊有有明星大戲院演出的曹禺《雷雨》場場客滿、《解放》雜誌和《抗戰大學》期刊出版等訊息。第二版刊登了《華北戰況——八路軍斃敵五百》,文中報導了當年9月20日我八路軍某師在王加池和孔家塢之間伏擊敵人,共斃敵500餘人,繳獲馬槍60餘支,輕機槍兩挺,戰馬10餘匹。另一主要新聞是《武漢同胞一致起來踴躍參加保衛大武漢》,文中呼籲武漢人民團結起來保衛大武漢,是當前武漢人民最緊要的任務。三版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總體局勢的相關報導。四版是愛國人士對日態度和戰鬥檄文,如宋慶齡的《華僑總動員》呼籲華僑們團結起來,支持全國抗戰,保衛大武漢。該報有力地見證了武漢會戰最危急的時刻,全國人民和武漢各界誓死保衛大武漢的決心。
當天,姜小平向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捐贈的文物還有,1938年10月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發給《武漢日報》社電務主任凌幼明的《軍用證明書》,昭和十三年日本大阪每日新聞出版社出版的《漢口戰局全圖》,昭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東京朝日新聞發行的《武漢完全占領》號外,昭和十三年日本軍方使用的《中支方面日支兩軍態勢要圖》軍用地圖,抗戰時期山西省居住證。《軍用證明書》是姜小平托一位浙江朋友從台灣淘回來的。此證是武漢即將淪陷時,武漢日報社內遷的有力見證。《漢口戰局全圖》、《武漢完全占領》、《中支方面日支兩軍態勢要圖》3份地圖繪製得十分詳細,充分證明了日本侵略我國蓄謀已久。抗戰時期山西省居住證,是1942年8月由山西省曲沃縣頒發的,證件長為9厘米,寬為7厘米;封面中間印有“居住證”三個豎寫的仿宋體鉛印字;證件展開後,右邊為編號,左邊為簽發單位;扉頁登記的項目有姓名、性別、年齡、住址、職業和填發機關等內容;內頁為簽發的時間和本人的相片及本人左右食指紋,簽發機關和相片處均蓋有印章。這本居住證,雖然距今已時隔70多年,歷經滄桑,但證件保存尚且完好,上面的文字、照片及手指紋等依然清晰可見。該證對於研究我國抗戰時期山西省的行政劃分和人口管理,提供了可靠而翔實的依據。
當天的捐贈儀式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會議大廳舉行,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李國偉副館長,研究部主任郝雪廷,文物保管部主任王霞等代表紀念館接受捐贈。李國偉對姜小平的無償捐贈行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並代表紀念館向姜小平回贈了8本與八路軍有關的文獻資料,及一幅書法作品。館裡負責人表示,該報非常稀貴,特別是關於武漢抗戰的內容,不僅豐富了館藏,也對今後研究和展示武漢抗戰提供了翔實的史料和實物。(來源:自貢網記者 蔣周德)
12,“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向空降兵軍史館無償捐贈軍史文物
自貢日報訊(記者 周雲)近日,我市“紅色收藏家”姜小平來到空降兵駐鄂某部軍史館,將其珍藏多年的12件紅色藏品無償捐贈出來。這12件藏品均是空降兵前身部隊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與該部隊有關的文物,其中,一本《淮海戰役中雙堆集殲滅戰初步總結》(密件)頗為罕見。
據姜小平介紹,這批文物是他前些年到一位老革命家拜訪獲贈的。老前輩知道他喜歡收藏軍事書,特別叮囑:“這些書都是幾十年來多次搬遷,又經‘文革’劫後餘生的東西,要好好保存,是歷史的見證。”
《淮海戰役中雙堆集殲滅戰初步總結》是由“二野”司令部編印的。書中記載了雙堆集戰役的整個過程,最為珍貴的是附有24幅實地作戰地圖。部隊軍史專家認為,此書是研究雙堆集戰役不可多得的珍貴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13,“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輾轉千里讓志願軍烈士“回家
新鄉日報4月12日訊 (記者李雲偉文\圖) 近日來自四川省自貢市的“紅色收藏家”從武漢市來到我市,將自己精心收藏的志願軍犧牲信、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立功喜報3份志願軍歷史資料無償捐贈給駐新某部軍史館,讓志願軍“英靈”回歸部隊。
姜小平,四川省自貢市榮縣金花鄉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他自1997年收集《人民畫報》開始,持之以恆地醉心於紅色藏品的收藏。30歲出頭的他,被收藏界譽為“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2009年,他應邀參加新中國建國60周年全國新聞史料大巡展。他先後捐獻珍貴資料給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自貢市檔案館、辛亥革命博物館等。他的最終目標是建一座紅色文獻館。
一年前,姜小平在無意中獲知志願軍犧牲信、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立功喜報存世,可他們分別被甘肅、湖北兩省的收藏家收藏,他便多次打電話,用自己的收藏品交換,終於獲得這3份歷史資料。其中,姜小平把黃道明烈士生前的部隊番號、性別、姓名、職務、籍貫等一一列出,並請朋友幫忙尋找,最終找到其生前所在部隊為駐新某部。
隨後,姜小平通過大河新鄉網和駐新某部取得了聯繫,便專程從武漢市來到新鄉市捐獻3份珍貴的志願軍歷史資料。
姜小平無償捐獻的3份志願軍歷史資料彌足珍貴,其中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為傳統獎狀樣式,正文顯示“黃道明同志於1949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在404團一營一連任文化教員,不幸於1953年7月19日在金城川戰鬥中光榮犧牲。。。。。。”落款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犧牲信為黃道明烈士生前所在部隊領導給其家屬寫的親筆信。另一件歷史資料為志願軍馬泉甫的立功喜報。
姜小平說,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身軀葬在異國他鄉,這3份志願軍歷史資料,是革命先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紀念物,自己有責任把它們送到烈士生前所在部隊,他將自己收藏的這3份珍貴的志願軍歷史資料無償捐贈給“先烈”生前所在部隊,了卻了自己送英雄“回家”的心愿。
當天下午,記者陪同姜小平來到駐新某部,將這3份志願軍歷史資料無償捐獻給軍史館。姜小平表示,由於歷史原因,許多革命前輩的文獻資料流失民間,姜小平在閒暇之餘,用自己喜愛的文獻資料同別人交換。他曾經為了一份文獻資料,用4個月的薪水買了份“舊報紙”。他在收藏這些紅色文獻資料時,不但學到不少相關知識,也把感情沉澱其中。目前,姜小平已經收集“紅色”文獻資料5000多件,被譽為民間“紅色收藏家”。
駐新某部軍史館負責人張新苗表示,姜小平先生所捐獻的這3份歷史文獻,均為第一手資料,非常珍貴。我們一定會好好收藏志願軍將士的珍貴歷史資料,讓英雄的精神在部隊代代相傳。
14,部隊軍史館英烈牆上,找到了烈士李占芳的名字
長江日報護送烈士“英靈”回部隊
記者了解,李占芳烈士犧牲時所在部隊志願軍第十五軍現為駐鄂空降兵某部,在該部隊軍史館英烈牆上,找到了烈士“李占芳”的名字。而烈士當年所在的志願軍“四十五師”,就是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這支部隊現駐紮黃陂。
昨日下午,姜小平懷揣著李占芳烈士的《革命烈士犧牲證明書》和記者驅車趕往黃陂。在該部隊黃繼光紀念館裡,記者了解到,這支部隊的前身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27旅,1947年8月誕生於河南省博愛縣,也就是李占芳烈士的家鄉。1949年,這支部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45師,1951年整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步兵第45師,奔赴朝鮮。
據了解,李占芳犧牲時,黃繼光參軍不到兩個月,黃繼光入朝時被分配到第15軍第135團2營6連任通訊員。當時,李占芳則是該師133團1營2連班長。
61年前,在槍林彈雨的朝鮮戰場上,李占芳是如何犧牲的?部隊並沒留下有關他個人的詳細記載,記者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四十五師戰史》里,發現李占芳犧牲那天正是朝鮮第五次戰役進入第二階段,烈士所在部隊曾打過一場惡仗。關於這一細節,《戰史》留下了非常詳細的記載:1951年5月18日3時,134團攻占了九一六高地及下加墟,連克敵地堡九個,斃敵60餘人。12時,敵組織反撲。該團即放棄下加墟陣地。李占芳所在的營133團前衛營(一營)進至楓川里以北,攻占了四一六高地。但在該營切斷了柏二洞南側公路後,被鐵絲網阻攔,在爆破鐵絲網時踏響地雷,敵即以炮火射擊,我方傷亡較大,營長趙尊來,教導員馬振山相繼犧牲。隨後,該團即以三營接替一營繼續攻擊,最後終因敵眾我寡,全部壯烈犧牲。
從以上記載來看,李占芳就是在這場“敵眾我寡”的戰鬥中犧牲,李占芳和他的戰友犧牲時非常英勇、壯烈。
考慮到烈士已無直系後人,昨日,姜小平將自己收藏的這張珍貴的烈士證明書無償捐贈給烈士生前所在部隊,了卻自己送英雄的心愿。部隊首長感謝姜小平的捐贈,並表示:部隊一定會好好收藏和展示烈士的遺物,讓英烈的精神在部隊代代相傳,將來還會回訪烈士家鄉。
15,上甘嶺烈士證明書“回家”
楚天都市報2011年4月4日訊 (記者劉微)歷時59年後,一份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烈士的證明書,終於回歸烈士生前所屬部隊。這份“革命烈士犧牲證明書”的犧牲者叫覃榮振,1952年犧牲於上甘嶺戰役,時年24歲。因證明書上送達烈士家屬和當地民政部門的兩聯均未送出,藏家姜小平迫切希望能為其找到歸宿。 本報3月29日報導此事後,駐鄂空降兵某部軍史館的工作人員當天就給記者打來電話,稱該部即為烈士覃榮振生前所屬的部隊,雖然有關其個人的資料很難查到,但其犧牲後在部隊有存檔記錄。如果藏家願意,他們希望能接收這份證明書。4月2日,在記者陪同下,藏家姜小平將證明書無償捐贈給軍史館,並在館內排列著密密麻麻犧牲者名字的英烈牆上,找到了覃榮振的名字。
16,武漢藏家捐贈日版“大清國大地圖”
昨日,武漢藏家姜小平先生將自己收藏的百年前日版“大清國大地圖”及民國初期共和黨黨員證書兩件辛亥文物無償捐贈給正在籌建中的辛亥革命博物館。館方稱,這兩件珍貴文物極為少見,對研究辛亥革命史及民國史具有重要價值。
20日,本報獨家披露姜小平先生收藏的百年前日版“大清國大地圖”,引起社會關注。辛亥革命博物館籌建處工作人員通過本報與姜先生取得聯繫。姜先生欣然將此“地圖”無償捐贈給辛亥革命博物館。同時,還贈給博物館另一件珍貴辛亥文物——1913年元月頒發的共和黨黨員證書。
這本百年前的“黨員證”為姜先生偶然淘得。記者所見到的這本證書稍簡陋,但品相較好,長約10厘米,寬約7厘米,封面印有“共和黨黨員證”,封底為五色旗和共和黨黨旗,內頁寫有“黨員證 孫德純君於民國二年一月十九日經鄔日曜君、任同寬君介紹入黨,此證,共和黨第七四八六號”等字樣,並蓋有紅色的“共和黨”印章。
據了解,共和黨是民國初年較有影響的政黨之一,1912年5月在上海成立,推選黎元洪為理事長,章太炎等為理事。一年以後,該黨與民主黨、統一黨合併,組成進步黨,成為國會僅次於國民黨的第二大黨。
辛亥革命博物館籌建處負責人劉鋼介紹,辛亥革命發生後,民主共和的建國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僅在1912年就出現了近百個政黨,組黨參政一時成為時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同盟會、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等。雖然目前還無法對黨證主人“孫德純”生平進行考證,但此證出現亦對研究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民主”歷程具有重要價值。(來源:長江日報)
17,“紅色收藏家”姜小平向南京軍區某部捐贈“戰地日記”
一本由武漢藏家姜小平捐贈的志願軍戰鬥英雄筆記本,正式入駐南京軍區某部三連連史館,成為這裡永久的革命史料。 受捐儀式上,姜小平被三連聘為名譽指導員,本報作為唯一受邀媒體見證這一過程。
三連指導員胡秀良認為,這本戰地筆記非常珍貴,筆記中所展現的志願軍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讓人讚嘆不已。主人公易科的座右銘“樂為祖國而生,勇為祖國而死。”讀來更是讓人動容。他表示,戰地筆記將作為激勵戰士精兵習武教材,珍藏連史館。
姜小平10餘年傾心紅色收藏,家藏紅色典籍5000餘冊,被譽為“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這本筆記是他用珍貴的書籍換來。10月22日,本報以《筆記揭示抗美援朝中的殘酷與溫情》為題報導了這本戰地筆記,引起巨大反響,新華網、搜狐等十多家網站轉載。報導刊登後,筆記本上的“91團3連”幾個字一直印在姜小平的腦海里,易科所在部隊也成了他最想了解的事情。
通過不懈努力,姜小平和南京軍區某部三連取得聯繫,“91團3連”正是其在韓戰中的番號。
據了解,這支英雄的連隊誕生於1927年11月的黃麻起義,是我軍最早實行“支部建在連上”的紅軍連隊之一,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一支功勳卓著的連隊,被稱為“紅三連”。戰地筆記竟然出自這個赫赫有名的連隊,姜小平動了無償捐贈的念頭。在本報的積極推動下,姜小平受邀到紅三連捐贈該戰地筆記。(來源:央視網)
18,收藏家姜小平向自貢市檔案館捐贈珍貴歷史資料:
2009年8月3日下午,自貢籍收藏家姜小平向市檔案館捐贈珍貴歷史資料,包括刊載有轉發新華社關於自貢解放訊息的《松江日報》、《九江日報》、《豫南人民日報》和留有馮玉祥筆跡及印章的《川西南記游》。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星生出席捐贈儀式。
姜小平是我市榮縣人,現就職於武漢市,從事收藏數年,主要收集《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毛主席早期著作以及民國和建國初期創刊號等紅色收藏品,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全國新聞史料巡展部副部長。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暨自貢設市70年到來之際,姜小平專程趕回家鄉,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捐贈給自貢。此次捐贈的史料記載了自貢解放和馮玉祥在自貢開展獻金運動等歷史事件,對研究自貢解放和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新聞價值。
捐贈儀式後,陳星生和市檔案館負責人向姜小平贈送了《自流井》、《遍地鹽井的都市》、《珍藏的鹽都記憶》等書籍影音資料。(來源:自貢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人物評價
武漢藏家捐紅色藏品百餘件 成紅色文獻捐贈第1人(新華網)
2008年,武漢藏家姜小平向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捐贈第一件紅色藏品。5年來,他向包括3個國家一級博物館在內的文化機構共捐獻紅色藏品百餘件。他也被藏界稱為國內“紅色文獻捐獻第一人”。
姜小平: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武漢晨報)
年僅32歲,卻10餘年傾心紅色收藏,家藏紅色典籍5000餘冊,其藏品曾被邀參展新中國成立60周年全國大展。他,就是被國內藏界譽為“最年輕的紅色收藏家”的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