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姜國楹,1922年5月生於湖南省邵東縣;當代著名的主張世界大同的社會科學博士、美籍華人姜逸樵先生之侄子。1944年畢業於前國立商學院合作專科學校,先後在湖北恩施、漢口前國民政府財政部所屬的湖北稅務管理局任會計科員。1947年到南京在青年復學就業輔導委員會任會計佐理員,期間結識了不少當時金融界、文學界的傑出人物,積極參加愛國運動。1950年參加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建設,在當時國家龍頭企業湘東鎢礦先後任科員、財務股長、會計師、總會計師等職務近四十年之久,是當時湖南省的著名會計師。在任湘東鎢礦總會計師期間,姜國楹先生致力於社會主義經濟研究,是目前中國較早提出“要開展對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的研究”的學者之一,並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理論。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退休後參加學會學術活動,除部分時間旅遊外,潛心研究和著述,研究範圍主要涵蓋歷史、地理、文學等。曾撰寫《湘東鎢礦三十年經濟效益分析》、《(五藏山經)研究》(已出版)、《旅美探親日記》(已出版)、《世界編年通史概覽》、《礦農世家》等書;還翻譯了姜逸樵先生著述的《天下一家》一書。
個人作品
《礦農世家》內容簡介
該書包括作者的回憶錄、日記、雜記、學術論文及紀念圖片等,約28萬字,概述作者從祖父至兒孫五代人在礦山農村的工作及生活史,時間涵蓋整個二十世紀。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礦業、農業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歷新民主主義革命至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歷史縮影。
《山經》傳——破譯《山海經密碼》內容提要
該書以《山海經》的首要部分《五藏山經》為綱,梳理《山海經》紛繁的故事和神話,用傳記的形式述說華夏文明起源的歷史(約公元前5000—前2100年),揭示“三皇五帝”時代真相。
《山海經》這一書名在中國眾人皆知,但它的內容卻困擾了兩千多年來的許多著名學者,眾說紛紜,雖各有一得之見,但總無法窺其全貌。因為《山海經》所講的故事離我們太遠,被重重的歷史迷霧籠罩著,被許多神秘的密碼封鎖著;要全面系統地揭示它的真面目,確實不易。
該書利用中國的文字學、語言學、民俗學、文獻學、地理學、地質學、考古學及古氣象學、古生物學等各方面的新成就,試著破解《山海經》各個領域的密碼,取得初步的成果。
《山海經》的主要內容包含夏代以前三千年的歷史地理、天文曆法、鬼神祭祀(原始宗教)以及動物、植物、礦物、醫藥等方面的原始知識,是華夏文明起源的真實紀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百科全書”。本書對這些複雜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編制統計圖表,繪製示意地圖,作出簡要解說。
源出中國南方祝融族的蚩尤氏和源出炎黃族的共工氏,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非常重大的貢獻,但在與黃帝的戰爭中失敗以後,在歷史上成為有爭議的兩個氏族。本書從《山海經》中搜尋到的戰爭的原因及戰後的結局和後續發展的情況。全書約21萬字。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奧秘:探尋“乾支···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奧秘——探尋“乾支紀日”與“陰陽五行”的源流》內容提要:
乾支紀日和陰陽五行說是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的兩大傑作。它們既包含在古代許多文字著述中,又廣泛流傳在廣大民眾口頭上。上下五千年代代相傳,永不衰竭。它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息息相關。本書分為兩個專題研究。
第一專題是“乾支紀日的歷史淵源和中西日曆通考”。本專題探索乾支紀日起於黃帝元年元旦(公元前2697年1月1日),並設立推算公式。對《尚書》、《春秋》、《左傳》中的乾支紀日和現代的乾支紀日進行驗算,證明4700年的乾支紀日連續準確無誤。還證明乾支紀日和古羅馬的儒略曆以及現行的公元格里曆和星期都可互相通考,設立了通考公式。還證明乾支紀日與現行天文年曆儒略日是一致的。乾支紀日留下了世界上最早和最長久的日食紀錄及其它天象紀錄,對天文學得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專題是“陰陽五行說的源流及其在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本專題從漢字起源和《五藏山經》對地理方位的辨認探索到陰陽五行的源頭。經夏、商、西周三代的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形成比較成熟的學說。它推動了中國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持續發展,特別是在醫學、數學、物理、化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世界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研究上述兩個專題之後,又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情況同世界其他文明起源地區,特別是埃及古代文明進行了對比研究,構成了本書的第三篇。全書共約七萬字。本書是《(山經)傳》的姊妹篇,可以合併出版。
《世界編年通史概覽》內容提要
該書是以中國編年史為綱編寫簡明的世界通史。按照在中國已通行了二千年的乾支紀年向上推算到公元前2697年作為第一個甲子年,並認定為黃帝紀元元年。這是黃帝開創“協和萬邦”的大致年代。用黃帝紀元(簡稱黃元)、乾支紀年和公元紀年以及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紀年對照編列世界大事年表。按照乾支紀年每60年為一花甲(簡稱一甲),每一甲編一年表。從黃元1-4700(公元前2697年-公元2003年),已經歷了78甲並進入79甲的二十年代,共編寫79份年表。以花甲為單元綜述世界歷史大事,根據歷史發展階段合若干甲為一歷史時代。本書按歷史時代分為四卷,公約117萬字。
第一卷上古史,1-41甲,黃元1-2460年(公元前2697-前238年),黃帝紀元前的上古史只敘述世界文明起源的新石器時代,不涉及人類起源的舊石器時代。第二卷中古史,42-72甲,黃元2460-4320年(公元237-公元1623年)。第三卷近代史,73-77甲,黃元4321-4620(公元1624-1923年)。第四卷現代史,78-79甲,黃元4621-4740年(公元1924-2043年)。這個歷史分期既適應中國史的傳統分期,也適應西方史的傳統分期。
本書以中國編年史為綱只是利用中國歷史連續性最明晰而又最悠久的特點,不是提倡“中國中心論”。關於中國的史料在本書中只占總篇幅的四分之一。美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編寫的大中學用《世界史》教科書,敘述歐洲白人歷史占總篇幅的76%,而敘述中國的歷史只占3%,是最典型而又最偏頗的“歐洲中心論”。
本書對中國上古文獻如《尚書》的“堯典”、“皋陶謨”、“大禹謨”、“禹貢”諸篇以及《山海經》等進行重新釋讀和考證,印證現代考古學文化的新發現,破解了這些文獻的“密碼”,再現了四至六千年前中國古代社會的文明。
世界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史多元的,從而產生的許多名族和國家,時至今日,人口布滿了整個地球,科學技術又把人在地球上活動空間和時間縮小得非常近,使大家相依為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放棄民族的、宗族的和主義的偏見,建設一個和諧的世界大家庭,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說過:“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這是本書編撰的宗旨。
上古史約256千字,中古史約381千字,近代史約240千字,現代史約259千字。
《中國夏以前的古代社會:從野蠻經···
《中國夏以前的古代社會——從野蠻經開化到文明的歷程》內容提要:
該書以《山海經》、《尚書》、《周易》、《春秋左行》、《國語》等先秦文獻為依據,以現代考古學文化為證據,編寫中國夏以前的古代社會的歷史,並考訂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堯舜氏三個時代的“年代紀”(公元前4713-前2179)和大事紀要。全書約5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