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館原為圓明園內的房舍之一,位於福園門內東側。當皇帝駐蹕於紫禁城時,在如意館中工作的人員移至紫禁城內啟祥宮服務,皇帝於初春遷往圓明園時,所有在啟祥宮的人員又移至如意館中當差。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焚圓明園時,如意館化為灰燼。
同治年間(1862年至1874年)將紫禁城內的啟祥宮改名為太極殿,並於紫禁城內北五所重建“如意館”。
依據《活計檔》的載錄方式與內容,嘉慶朝(1796至1820年)以後的如意館與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等作坊的地位相近。然而乾隆一朝,如意館從一個房舍名稱,變成造辦處作坊之一,其地位從設定之初即相當特殊,後來甚至獨占鰲頭,至清仁宗親政而漸趨平淡,其演變頗具戲劇性。
康雍乾三朝如意館隸屬皇帝管理,同治、光緒朝如意館隸屬於內務府造辦處。如意館湧現出的畫師主要有:康熙年間:郎世寧,禹之鼎,焦秉貞,戴恆,鄒文玉、唐岱、賀金昆、宋三吉、焦國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