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 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 )
釋迦如來登寶座說法,旁有侍者六人:兩天女,兩僧,兩介士隨侍。佛頂圓光,四周飛焰,畫火筆法極生動而傳神。
一佛半跏趺坐於蓮座之上,座側有二天王、阿難、大迦葉和二供養菩薩圍繞。該坐佛長眉細目,法相莊嚴。二天王身穿盔甲,手持劍槊,神情威武。年輕的阿難溫文儒雅,年長的大迦葉滿面風霜。人物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創作背景
畫幅四角分鈐「雙龍」(半印)、「政龢」、「宣和」和「內府圖書之印」,為一幅宣和裝的作品,可見此畫曾為徽宗(1100-1125在位)內府所收,當出自北宋或北宋以前的畫家之手。
畫中供養菩薩體態豐腴,衣紋沿線以墨暈染,仍見晚唐餘風;而佛的肉髻低平,髻底有一隆起物,乃宋代佛像的特色之一,故推測為北宋早期之作。
藝術鑑賞
構圖
作品構圖飽滿,以佛陀為中心,周圍環繞諸菩薩弟子。衣紋及供養器具線條稠密,裝飾紋樣形成了灰色地帶,只留出圓形背光以襯托人物面部,這兒個圓形背光讓我們可以清楚地找到諸位佛與菩薩其中人物形體表現準確,形象肅穆莊嚴,可以看出這幅作品的人物造型受唐代繪畫影響較大,全幅以水墨為主凋,略施淡彩,格調高古,用筆變化豐富,虛實起伏,提放有度,表現自如,線條勁麗,功力深厚,長短流動,筆筆是道,極富生機麗,功力深厚,長短流動,極富生機。
技法
全幅以水墨為主調,略施淡彩,其它如手足諸事,無不刻畫肌容,揣擬入妙。天女衣褶,如曹衣出水,本為印度作風,北魏時傳入中國,北宋以後又復少見。故成畫當在北宋時,為院藏佛畫中之甚精者。
研究價值
該畫背光部份全用手寫出,力量含蓄而充沛,實是宗教畫發展至極致的代表作。是研究古代宗教畫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