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者簡介
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7.18, 米蘭?托斯卡尼 埃爾科萊港),原名米開朗基羅.梅里西(Michelangelo Merisi),以其出生地卡拉瓦喬為綽號。義大利早期巴洛克畫家,他摒棄了理想化的藝術模式,著眼於表現人,認為生活即是戲劇,一切經驗都來自物質現象。其作品富有強烈的戲劇性、真實性、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生平
11歲淪為孤兒,到米蘭畫家彼得札諾(Simone Peterzano)的門下習藝4年。1588~1592年間到羅馬。繪畫技巧已相當熟練,並深諳倫巴底與威尼斯畫家藝術的真諦,這兩派畫家反對佛羅倫斯理想化的繪畫,發展了一種近似再現自然的風格。在羅馬的最初5年,卡拉瓦喬生活飄蕩不定,常給一些才藝平庸的畫家當助手。約1595年開始獨自賣畫,並很快受到樞機主教弗朗西斯科.德.蒙特(Francesco del Monte)的重視和庇護。在這之前,卡拉瓦喬繪製過不下40幅作品,其中有不少早期的傑作,如∶《音樂師》、《彈琴者》、《方濟的大喜悅》、《年輕的巴庫斯》、《女卜者》、《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泉邊的那喀索斯》、《瑪格達麗娜》、《以撒的犧牲》和《水果籃》等。這些作品富有革新精神,所表現的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597年受託為羅馬的聖路易吉.迪.弗朗西斯(S. Luigi dei Francesci)教堂的小禮拜堂作裝飾畫,描繪聖馬太的生平,顯示出其寫實的自然主義畫風。裝飾畫共3幅∶《聖馬太與天使》(St. Matthew and the Angel)、《聖馬太蒙召喚》(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和《聖馬太殉教》(The martyrdom of St. Matthew)。第一幅是祭壇畫,這位福音書的作者被描繪成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僧侶從未見過這樣的聖徒,於是引起軒然大波,最後不得不重畫。另外兩幅畫在兩壁,同樣富有戲劇性的情節和充滿了生活的真實,場景取自鬧市,但同樣因為缺乏宗教的虔誠,也都重畫過。小禮拜堂的裝飾畫最後完成於1602年。
這期間又畫了許多具有強烈反叛精神的作品,如《羅雷托的聖母》(Madonna di Loreto),因前景的兩個老人“髒足污巾”而遭到非議;又如《聖母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因為聖母描繪粗俗,跣足腫腹,如同溺死的婦人,而被拒絕接收。
卡拉瓦喬的藝術富有生動的寫實精神,以現實為依據,筆下多畫普通的勞動人民。光線的運用是卡拉瓦喬繪畫革命的主要手段,如線條與色彩一樣,光線已成為其作品構成的決定因素。他所使用的光並不是自然光,而是一束來自上方的光或一束舞台光。他擅長運用強光黑影突出畫面的主體,對比強烈,不作繁瑣的細節描繪。在羅馬期間,屢次與人格鬥而觸犯法律,被迫於1607年初逃到那不勒斯,後到馬爾他、西西里、麥西拿(Messina)、巴勒摩等地。1609年又回到那不勒斯,死於途中。
後期主要作品有∶《玫瑰經聖母》(Madonna of the rosary)、《七件善事》(The Seven Works of Mercy,1607)、《埋葬聖露西》(The Burial of St. Lucy,1608)、《拉撒路復活》(The Resurrection of Lazarus,160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