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奧托·威蘭(德語:HeinrichOttoWieland,1877年6月4日-1957年8月5日),德國化學家、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1927年由於對膽汁酸及相關物質的結構的研究,而獲諾貝爾化學獎。
生平與科學研究
1901年,威蘭在導師弗里德里希·卡爾·約翰尼斯·提艾利指導下獲得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1904年獲得特許任教資格,繼續在慕尼黑大學教書,並從1907年開始擔任德國勃林格殷格翰製藥公司顧問一職。1914年,他成為有機化學方面的副教授和慕尼黑國家實驗室有機化學部主任。1917年至1918年間,威蘭在弗里茨·哈伯的領導下,在位於柏林達勒姆區的威廉皇帝研究所(現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工作。這一工作使得他不必服正規兵役。他在那裡參與武器研究,如尋找芥子毒氣的合成路線,另外他也被認為是首位合成亞當氏毒氣(二苯胺氯胂)的人。
1913年至1921年間,他在慕尼黑工業大學任職教授,後來轉到弗萊堡大學,接替1920年因病去世的路德維希·加特曼作為教授,另外威蘭也有負責編寫加特曼的《有機化學實踐》一書。威蘭在弗萊堡大學主要研究蟾蜍毒素和膽汁酸,他也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合作合成了多種生物鹼,如嗎啡和番木鱉鹼。
1925年慕尼黑大學化學教授里夏德·維爾施泰特因深受反猶太主義困擾而被迫退休,威蘭從手中接任慕尼黑大學化學系系主任職務。在192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評選中,沒有候選人獲得評審會的認可,於是1927年的化學獎保留到第二年才決定頒發給威蘭。1941年,威蘭從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蘑菇之一——毒鵝膏(Amanitaphalloides)中分離出其主要活性劑——α-鵝膏蕈鹼毒素。
在紐倫堡法案頒布之後,威蘭成功保護承受各種種族歧視負擔的猶太學生。因為種族原因而被驅逐的學生都可以作為化學家留在威蘭的研究組裡,或者作為樞密院官員的客人。他的一個學生,漢斯·康拉德·萊佩爾特在為庫特·胡伯的遺孀克拉拉·胡伯籌款後不久被判處死刑。
家庭
威蘭的父親特奧多爾·威蘭(TheodorWieland,1846年–1928年)是一個藥師,擁有化學博士學位,在德國普福爾茨海姆市擁有一間金銀精煉廠。威蘭是勃林格殷格翰的創始人阿爾伯特·勃林格(AlbertBoehringer,1861年–1939年)的妻子海倫·勃林格(HeleneBoehringer,婚前姓Renz,1867年–1946年)的表弟。1915年至1920年末,他擔任勃林格殷格翰的顧問,並在公司內成立第一個科研部門。威蘭的女兒伊娃·威蘭(EvaWieland)和費奧多爾·呂嫩(FeodorLynen)在1937年5月14日結婚,呂嫩是196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