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勒利安的凱旋

奧勒利安的凱旋是一幅油畫作品,作者是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

基本信息

簡介

一般認為義大利的繪畫進入18世紀時,它的急劇衰退便十分明顯了。即便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兩位出類拔萃的大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和安東尼奧·卡納列托,但它在歐洲的地位仍每況愈下。不過,近來西方18世紀歐洲美術史家對這種看法產生了動搖。他們發現18世紀的威尼斯仍然是多產的藝術中心。直到18世紀後半期,羅馬也還是歐洲各國藝術家與鑑賞家們的薈萃之地。這時義大利的光輝並未泯滅,它的繪畫影響還不能說是一落千丈。

就拿這幅《奧勒利安的凱旋》的作者提埃波羅在18世紀的威望來看,他的造型氣勢、形象魅力,都是全歐繪畫界的談話資料。提埃波羅對整個歐洲的近代繪畫有深刻的影響。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1696.3-1770.3)是威尼斯畫派的傑出代表。他出生威尼斯,少時師事畫家拉扎里尼,青年時代受威尼斯書籍插圖畫家與油畫家喬凡尼·皮阿采塔的薰陶,一度以委羅內塞的作品為臨摹對象。但他的藝術活動不限於威尼斯一地,在義大利其他許多城市,都有他完成的富有想像力的裝飾壁畫。作為青年壁畫家,其構圖的最大魅力是人物英姿勃勃,色彩明快強烈,章法自由奔放,富有感染力。

提埃波羅約從18世紀50至60年代起,取得了巨大的繪畫聲譽。後來他受聘為外國宮殿畫了一些壁畫。於1756年被推選為威尼斯美術學院院長(兩年後他辭職)。提埃波羅喜用飽滿的暖色調,從柔和的銀色、淡紅、金黃、鉛灰、棕色到藍色,色澤的轉換自然和諧,如他的《克婁巴特拉的酒宴》(現藏墨爾本國立美術館)、《密採納特向奧古斯特介紹自由藝術》(現藏列寧格勒艾爾米塔日美術館)、《阿菲特里塔的勝利》(1740年間作,現藏德勒斯登)以及一些非神話題材的風俗畫。如《威尼斯的謝肉祭》、《走江湖者》(現藏巴黎、巴塞羅納)等傑作,顯示出這位畫家在紀念性裝飾壁畫上的特殊才能。在他的畫上,華麗的色彩是服從於形象的激情的。因此,色彩本身就賦有很強的情感表現力。油畫《奧勒利安的凱旋》也是如此。

這裡描繪的是古羅馬皇帝大舉東征,從巴爾米拉國王手中收復了東方諸行省的一段戰爭史實。人物不多,但場面熱烈,氣氛濃郁。羅馬皇帝奧勒利安(在位時期為公元220-275年)使處於四分五裂的帝國重歸統一,從而贏得了"世界光復者"的稱號。為了阻擋蠻族對羅馬的入侵,他下令修建了一道長19.31公里,高約6米的新城牆,並於271年大舉東進。為了收復被巴爾米拉國王占據的東方失地,奧勒利安施行包圍戰術,直到使巴爾米拉處於孤立無援境地。他又調動大批人馬於273年直攻巴爾米拉城,將其夷為平地。凱旋途中,他又俘獲了女王芝諾比阿。這裡所畫的就是奧勒利安帶領俘獲的女王在凱旋途中的情景。

奧勒利安高踞在戰車上,手持象徵權力的王杖,後面簇擁著士兵與俘獲品,象徵勝利的權標與金盔高高舉起。前面一個被俘的年輕女王,雙手就縛,表情痛苦,被戰士一路押送著,正向路口車隊走去。畫上陽光普照,唯右側的陰影反襯出這支凱旋隊伍的雄赳赳的陣勢。這些形象以奧勒利安為中心,顯出了一種強烈的得勝回朝的氣勢。 提埃波羅的繪畫是18世紀義大利紀念性裝飾畫的最強音。裝飾畫發展到他的時期已接近尾聲。後來這種畫又被法國人學去,並在那裡開出了鮮艷的花朵。

在提埃波羅時代,威尼斯還相當繁榮,它吸引著大量外國的藝術家,不僅因為那裡有歐洲最多的享樂設施,音樂會、賭窟、高等妓院等等,還因為那裡的壁畫藝術一直久盛不衰。威尼斯畫派就以提埃波羅為代表,他給歐洲繪畫的裝飾性風格以深遠的影響。提埃波羅的兒子喬凡尼·多米尼柯·提埃波羅,也是一位出色的油畫家和裝飾畫家。 此畫製作年代不詳。尺寸較大,約260×402厘米。現藏義大利都靈繪畫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