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有因驚恐憂思損傷肝腎,結甚之氣沖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復因汗出過多,外寒侵襲,汗後心陽不足,腎臟陰寒之水氣乘虛上逆,以致氣從少腹上沖,直達心下。本證發病,多與心、肝、腎三髒有關,並與沖脈的關係尤為密切。
臨床表現
臨床以自覺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為主要症狀特徵。發作時,常伴見腹痛、胸悶氣急、心悸、驚恐、煩躁不安,甚則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氣上沖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熱等。
鑑別診斷
本證主要是由於七情內傷,寒水上逆所致。其上沖之理與沖脈有聯繫,因沖脈起於下焦,循腹部至胸中。其病理是由下逆上,而有氣、寒、水之別。
氣逆多由情志所引起,證候表現亦常有情志不能之狀,寒水則由於陰盛或陽衰而引起。但氣、寒、水三者又有密切的聯繫,水因寒凝,而寒水之逆又莫不因於氣。故理氣降逆為治療本證的主要法則,可根據證候,結合使用。
辨證施治
1.肝腎氣逆型
證候:自覺有氣上沖咽喉,發作欲死,驚悸不寧,惡聞人聲,或腹痛,喘逆,嘔吐,煩渴,乍寒乍熱,氣還則止,常反覆發作。舌苔白或黃,脈弦數。 治則:肝理氣降逆。 主方:奔豚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方藥:李根白皮、黃芩、葛根、白芍、當歸、川芎、法半夏、生薑、代赭石、甘草。水煎服。
2.寒水上逆型
證候:先有臍下悸動,鏇即逆氣上沖,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膩,脈弦緊。 治則:溫陽行水,理氣降逆。 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方藥:茯苓、桂枝、炙甘草、大棗5枚,吳茱萸、法半夏、生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