奐山

現在的奐山,北起周村萌水鎮張家溝,與萌山相鄰,南至淄川城南鎮西樓村,與禹王山相接,包括今之所謂“奐山”(上有碧霞祠)、“雙山”(今淄博師專內)及烽火台(膠王路以南)等十餘座峰巒,南北連亘近20華里,山體頗為龐大。所以,奐山,不止一座山頭,現在我們認為的“奐山”,只是奐山的一座山頭而已,這可能與奐山廟會的興起有關。

據清乾隆版《淄川縣誌·山川》載:“奐山,縣西十五里,南北亘城之西。南接禹王山,北去為明山,舊有煙火台,今廢。有山市,邑人多見之者,城閣樓台,宮室樹木,人物之狀,類海市雲。”
清人張紱所繪《般陽二十四景圖》之十六為奐山勝景,其題云:煥山,邑西,山突起,寺觀最勝,山下諸泉岔流,邇日山市疊見。
明代以來,因為奐山出現山市,名聲漸遠。明代佛教盛行,人們認為這座山很有靈異,於是山上廟宇興起,隨之有了廟會。而廟會的具體地點是設在奐山北部——相傳出現山市的區域——今謂之“奐山”的這座山頭(古人以北為上,面南而尊,這座山頭也是奐山北部最高的山頭,故為山神廟選址)。眾人年年到此趕奐山廟會,久之,便以為奐山就是這一個小山包了。
奐山也寫作“煥山”明嘉靖《淄川縣誌·山川》云:“煥山,在縣治西四十里(“四十里”是誤刻,應為“十五里”)。古有煙火台,燦然有光,故名”。清乾隆《淄川縣誌·山川》云:“煥山,縣西十五里,……舊有煙火台,今廢。”古時山上設定烽火台,有敵情點燃報警時,煙火明亮,煥,鮮明光亮貌,故名之,而奐字,亦有鮮明之意,後來多寫作奐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