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五言排律。杜甫的朋友嚴挺之的兒子叫做嚴武。公元761年,嚴武擔任成都尹,次年,玄宗和肅宗相繼駕崩,七月,代宗召嚴武還朝,杜甫寫此詩送給自己的這位“忘年交”。該詩寫出了嚴武入朝緣由、平日之功、送別情緒,鼓勵嚴武見危授命,表明杜甫的做人原則和他對朋友的態度。

作品原文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鼎湖瞻望遠,象闕憲章新⑵。
四海猶多難,中原憶舊臣⑶。
與時安反側,自昔有經綸⑷。
感激張天步,從容靜塞塵⑸。
南圖回羽翮,北極捧星辰⑹。
漏鼓還思晝,宮鶯罷囀春⑺。
空留玉帳術,愁殺錦城人⑻。
閣道通丹地,江潭隱白苹⑼。
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⑽!
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⑾!

注釋譯文

詩句簡析

⑴嚴公,指嚴武,字季鷹,華州華陰人,唐朝大臣。杜甫朋友之子。能詩,《全唐詩》中錄存六首。
⑵上句以黃帝的升天來說明玄宗和肅宗的去世。《漢書·郊祀志》:“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龍有垂鬍髯下迎,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舊唐書·嚴武傳》:“二聖山陵,以武為橋道使。”因和還朝有直接關係,所以從這件事說起。下句是說代宗即位。象闕指朝廷,沈約《上建闕表》:“宜詔匠人,建茲象闕。”憲章,法制。
⑶時禍亂未平,所以說猶多難。嚴武在玄宗時已為侍御史,肅宗時又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時年三十二),所以稱為舊臣。
⑷以下四句追敘嚴武的武功,見得召還並非偶然。安反側,指平安史之亂。經綸,是用治絲的事情來比喻一個人的文武才幹的。
⑸感激,奮發。張天步,猶張國運:指收復京師。從容,有應付裕如之意。靜塞塵,指鎮守四川。
⑹上句是說自蜀召還,下句是說入朝輔政。北極五星,其一曰北辰,是天之最尊星,《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故古人多以喻朝廷或皇帝。
⑺楊註:“上句承南圖句,指蜀人思舊署也。下句承北極句,言以夏時入覲。”古漏刻,晝有朝、禺、中、晡、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漏鼓,報漏刻之鼓。
⑻《新唐書·藝文志》載李靖有《玉帳經》一卷。玉帳術,用兵之術。嚴武去蜀,故云空留。
⑼以下寫送別。上句言武由蜀入朝。閣道,猶棧道。丹地,以丹漆塗地,指朝廷。下句自傷留滯成都。
⑽此二句流水對。那,豈也。會,定也。秦指長安。
⑾末二句是贈詩主旨。送大將還朝,而預祝其“見危授命”,在他人必不敢,亦不能,以杜甫本身即一“濟時肯殺身”之人也。觀此,知遭田父泥飲之美嚴武,用意亦在誘導,非阿諛以謀求一己之私利。台,是三台,星名,古人以三台比冥公,台輔,即宰輔的意思。

段落詳解

鼎湖瞻望遠①,象闕憲章新②。四海猶多難,中原憶舊臣③。
(此敘嚴公人朝之由。鼎湖,肅宗晏駕。象闕,代宗即位。多難,朝義未平。憶舊臣,言詔書特召,而中原共憶也。)
①《前漢·郊祀志》: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龍有垂鬍鬚下迎,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黃圖》:鼎湖宮,在湖城縣界。晉灼曰:在藍田。二聖山陵,召武為橋道使,故云鼎湖。《詩》:“瞻望弗及。”②《南史·何胤傳》:闕謂之象魏。象者,法也。魏者,當塗而高大也。陸倕《石闕銘》:“象闕之制,其來已遠。”《記》:“憲章文武。”③謝靈運詩:“中原昔喪亂。”《後漢·孔融傳》:“聖上哀矜舊臣。”
與時安反側①,自昔有經綸②。感激張天步③,從容靜塞塵。南圖回羽翮④,北極捧星辰⑤。漏鼓還思晝,宮鶯罷囀春⑥。
(此記平日之功,及歸朝之事。經綸能安反側,指靈武扈從時。張天步,謂復京。靜塞塵,謂鎮蜀。回羽翮,自蜀而還。捧星辰,舊京在望。漏鼓思晝,侍朝之久。宮鶯罷囀,夏時人覲。)①《光武紀》:“令反側子自安。”②《易》:“君子以經綸。”③劉琨詩:“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詩》:“天步艱難。”④《莊子》:“夫鵬九萬里而圖南。”⑤北極句,用《論語》北辰星拱意。⑥沈佺期詩:“宮鶯囀不疏。”
空留玉帳術①,愁殺錦城人。閣道通丹地②,江潭隱白苹③。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公若登台輔④;臨危莫愛身。
(結出送別情緒。兵威尚在,留玉帳也。都尹遠去,愁蜀人矣。丹地,嚴將赴朝。江潭,公尚在蜀。此生二句,見江潭不堪久居。台輔二句,見丹地宜思報稱。數句賓主兼收。此章四句起,下二段各八句。)
①《抱朴子·外篇》:兵在太乙玉帳之中,不可攻也。《唐·藝文志》兵家有《玉帳經》一卷。張淏《雲谷雜記》:按顏之推《觀我生賦》:“守金城之湯池,轉絳宮之玉帳。”又袁卓《遁甲專征賦》:“或倚直使之游宮,或居貴神之玉帳。”蓋玉帳乃兵家厭勝之方位,主將於其方置軍帳,堅不可犯,如玉帳然。其法出黃帝遁甲,玉帳以月建前三位取之。如月建寅,則已為玉帳也。李太白《司馬將軍歌》:“身居玉帳臨河魁。”戌為河魁,則玉帳在戌也。②張正見《艷歌》:“執乾趨丹地。”《漢官儀》:省中皆胡粉塗壁,以丹塗地,謂之丹墀。③謝脁詩:“江潭復為客。”④《後漢·張奮傳》:累世台輔。盧世濃曰:此詩十韻,氣象規模,與題雅稱。末復囑之曰:”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法言忠告,今人肅然。夫奉送府主,誰敢作此語,亦誰肯作此語,子美真古人也。

創作背景

無內容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五言排律。嚴公,嚴武,是杜甫的朋友嚴挺之的兒子,對杜甫來說,是所謂“忘年之交”。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舊曆十二月,嚴武為成都尹,次年,即公元762年(肅宗寶應元年)舊曆四月,玄宗和肅宗相繼死,七月,代宗召武還朝,所以杜甫便寫了這首詩送他。從這首詩的結語“公若登台輔,臨危莫愛身”兩句可以看出杜甫的為人和他對朋友的態度。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