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況
夾關鎮地處四川邛崍南路,距成都雅高速公路18
公里,轄行政村19個,總人口19200人,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周圍輻射3個縣11個鄉鎮。從集鎮南行6公里,即到省級旅遊區百丈湖;北行6公里,即到銀杏楠竹海;沿江下行10公里,即到四川最大的"民間雕刻藝術公園"-金華山;沿江上行12公里,即可到達國家級森林公園-天台山風景區,省級風景旅遊區碧峰峽。且沿途山水風光十分優美,讓人留連忘返。
夾關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商賈雲集,交易興旺。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古老的夾關鎮變得繁榮興旺,充滿勃勃生機,成為邛崍南路和臨近鄉鎮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的中心。
夾關鎮四面環山,群山環抱,林木蒼翠,三橋飛跨南北兩岸,中橫一水貫穿集鎮中心,水勢茫,碧波蕩漾,水流清澈,空氣清新,自然形成了"碧水倒影岸柳"的迷人景色,成為邛崍南路唯一的天然游泳場。入夜,華燈齊放,一盞盞水銀燈、霓虹燈,如同夜空中的星星,五光十色,絢麗多彩,使整個集鎮顯得格外美麗,給人以詩的醇美、夢的意境。鎮內有風景秀麗的文化公園,佛教勝地--二龍山風景區和桃花山,每到陽春三月,這裡是滿山遍野的桃花,或粉中有紅,或紅中夾白,真讓遊人心臨神怡,思緒萬千,置身在花的世界,陶醉在花的懷抱。
夾關鎮集鎮建設已具規模。有四條主街、八條橫街,總長達4172.8米,規劃建設面積達1.5平方口公里。街道寬闊整潔,兩傍綠化成林,一幛幛具有時代特色的樓房拔地而起。場鎮人口5000多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00人。有個體工商戶上千戶,各類商業攤點3000多個,日平均成交額達20多萬元。鎮上的小吃應有盡有,"四絕"名小吃肉湯圓,醃燻肉,過漿雞,豆花,味道鮮美,風味獨特,美味無比。許多到天台山風景區旅遊的客人,路經此地,都要駐足光顧,以品嘗“四絕”小吃,一飽口福為快。集鎮上有較好和完善的基礎設施,自來水、光纖電視、調頻廣播、通訊、大網電源等設備齊全。被批准為省級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現已被省上推薦申報國家級經濟綜合開發項目示範鎮。
夾關鎮是集經商、旅遊、辦企業為一體的好地方。在西部大開發的大潮中,夾關鎮黨委、政府很抓機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配合天台山旅遊環線建設狠抓文化公園和二龍山兩處旅遊景點建設,改善集鎮形象,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真正把你發財我發展作為唯一宗旨。夾關鎮將以奇妙的山水、秀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風味食品、好客的樸實情懷和特有的優惠政策,喜迎四方遊人、接待八方賓客,歡迎各界朋友前來夾關鎮投資建設,共同發展。
夾關又名夾門關,因鎮之西部觀音岩處的啄子山、胡大岩兩峰對峙如門,中橫一水而得名。解放前,抗捐軍總司令孟光遠(夾關鎮王莊村)帶領地方民眾搗毀地方反動武裝勢力,迎接紅軍北上抗日。夾關鎮故列為成都邛崍市革命老區之一。夾關鎮歷來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高蹺表演聞名省內外,被成都市命名為"特色文化之鄉"和評為四川省"先進文化鄉鎮"。
鄉村旅遊
夾關鎮鄉村旅遊發展目標是打造“一山一莊一園一墓”。夾關鎮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農耕文化底蘊深厚。夾關鎮熊營村的農耕文化值得玩味,村內一條小溪流。過去這條僅有五公里長的碓碓溪,河水清澈,魚類繁多,有娃娃魚、團魚、鱖魚等,有水碾七八座,川康地區有名的米市;有高貢爺傳奇,高氏古碉,;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里提及的瓦槨遺址;民俗表演也獨具一格,文化氛圍濃厚,是一處值得開發的鄉村旅遊勝地。
一山:二龍山森林公園將二龍山森林公園打造成每年能吸納1000多老年人在此度夏的農家樂。
兩河口休閒莊
一莊:兩河口鄉村旅遊休閒莊兩河口位於夾關鎮上場口蒙江與白沫江兩河匯流處,天台山旅遊環線路邊。水、電、天然氣、電話、光纖電視“五通”。可逛大街小巷、購土特產品、品風味小吃、觀“燈舞”表演、聽山歌對唱。此地依山傍水,民風純樸、環境清幽。古樹參天、竹影婆娑、江水清澈、飛鳥啼鳴。田肥地沃,來此休閒的人們可以仿照成都市三聖花鄉江家菜地那樣認種一兩分地,自己種植,田地主人代種,品味“農耕文化”;也可到對面一萬多畝茶園裡去觀茶、採茶、制茶、品茶,品味“茶文化”。夾關還不泛眾多值得探險的古蹟。利用農戶原有宅基地,對原有房屋進行改造,統一風貌,走“商家+農戶”模式。此種方式農戶贊同,積極性非常高。
茶葉精品觀光園
一園:茶葉精品觀光園夾關鎮提出“南茶北桑”的發展戰略。園區位於夾關鎮南岸、成名高速公路夾關匝道口,距場鎮約1.5公里。這裡還有秦漢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古驛道遺址。花秋公司將在80畝茶藝苑裡建三星級賓館,每年在這裡舉辦採茶節,進行茶葉交易,體會茶事、品味茶文化、觀燈舞表演、聽山歌對唱,進行採茶、制茶、品茶等互動活動。
楊世安墓
一墓:楊世安墓和名人文化夾關鎮魚壩村境內,有邛崍市文物保護單位、明代朝儀大夫楊世安大型墓碑一座。碑高5.6米,寬7.5米。楊守敬、楊伸,受明朝崇禎皇帝敕封為“父子天官”,其餘各頁分別鐫刻楊世安後裔分布各州各縣情況。現楊氏後代已編輯出60餘萬字的《楊氏族譜》,內容完整詳實。楊世安及“父子天官”未被人們發現。打算以楊世安墓為中心,建紀念館、保護修復遺址,挖掘民間文化資源,打造名人文化旅遊產業。
鄉村旅遊未來發展期望(五至十年)
未來五到十年,夾關鎮在打造“一山一莊一園一墓”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場鎮白沫江休閒旅遊農家樂、建人工湖和開發溶洞(俗稱龍洞),鼓勵和扶持民間興辦農家樂。充分利用水的優勢,把夾關鎮建成“東方威尼斯”、成都的“江南水鄉”。
建天然游泳池
利用邛名高速公路在夾關鎮下旅遊匝道口的自然環境優勢,在高速公路夾關匝道以上,夾關大橋以下築埂建天然游泳池,池水直接連線到現夾關大橋上段的攔水堤,使整個夾關河面自然形成兩個較大的天然游泳池。上段天然游泳池從夾關大橋攔水堤到兩河口休閒莊,長500米,寬150米,水面達7500平米;下天然游泳池從高速公路閘道口大橋至上段天然游泳池攔河壩,長700米,寬100米。水面達70000㎡。兩岸古樹參天,景色麗人,還有古橋古碑和三條老街、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遺蹟,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開發後利用價值:1、可供遊客戲水;2可供遊客水上娛樂活動;3、可供遊客水上餐飲、品茶、品風味小吃;4、可在水上舉行大型的夾關民間傳統水上文藝活動。如:夾關三月二十八民間文化藝術節;夾關傳統的端午龍舟會;夾關6、19文化旅遊節;夾關鎮採茶節等。
建休閒農家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不斷由大城市轉向農村山區和高山觀山觀水休閒娛樂,享受山區農家土特產、小吃。在高速公路夾關匝道口上游(張灣壩)打造鄉村農家樂。緊靠集鎮天然游泳池和茶馬古道,計畫面積為600畝。
打造缸子溝人工湖
缸子溝位於夾關鎮拴馬村8組,與川西旅遊環線僅一江之隔,距離政府所在地臨江社區1公里左右,它的前面是解放渡槽,五綿山支渠最宏偉壯觀的樞紐工程。面積約100多畝,地勢峽長約4公里,寬度不等,最窄的地方有100多米,最寬的地方有400多米。土地屬荒山,不涉及農戶搬遷安置,農作物賠償,水源豐富,是打造人工湖的最佳位置。四周山巒疊嶂,植被茂密,物種繁多,原始自然,高峽平湖,蕩舟划船,樂在其中。過渡槽、穿遂洞可進行水上漂流、戲水。
特色產業
以茶業為支撐,特色興鎮
2008年,夾關鎮為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幹部民眾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在經專家實地考察論證後,因地制宜。制定了“南岸種茶,北岸種桑,退耕還林,種草養畜”的產業結構調整戰略,並把茶業作為龍頭產業、特色產業,每年均列入工作重點,在政策上傾斜,最佳化服務軟硬體環境,持之以恆抓發展。1999年以來,先後實施了茶業發展“七個一”工程(即:10000畝優質茶基地,1000畝有機茶基地,100畝優質母本苗示範園區、1個龍頭企業、1個協會、1個茶葉專業交易市場、1個茶葉鮮葉交易市場),結合行業特點推行了“公司+基地”、“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為茶業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立茶為業,建精優茶葉生產基地
1、以南岸的拴馬村、龔店村、魚壩村、熊營村、韓坪村為中心,不斷擴大茶葉種植面積,最佳化茶葉品種結構,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茶業協會和種茶大戶的作用,引導茶農按照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要求進行茶葉選種、栽培、管理,在“無公害”、“綠色”和“有機”上下工夫,逐步杜絕農殘超標現象,建成了10500畝的優質茶基地,5428畝無公害茶葉基地和400畝有機茶精品園區。
2、充分認識到茶葉生產基地就是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鼓勵資本足、技術強、懂經營、善管理的業主和大戶合理利用土地流轉政策,採取租賃、轉包等方式,集中土地,靈活經營。截止2008年,擁有上百畝茶園的大戶2戶,上50畝茶園的3戶,上20畝茶園的70餘戶。通過大戶和業主的帶動示範,大大提高了茶葉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
3、充分發揮茶業協會這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市場行銷和生產技術服務方面的作用,引導農民依託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主動對接市場,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提高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深度開發茶業資源
延長加粗茶業產業鏈,推進茶業產業化
1、充分利用夾關鎮資源優勢,科學制定茶葉加工業發展規劃,發揮花秋公司的龍頭作用,實行憑卡購銷,優質優價,努力構建茶農與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小茶廠由分散向集聚發展,促進了各茶廠之間的相互合作,整合茶葉加工能力。2008年,夾關鎮在韓坪村已集聚小茶廠6家。
2、充分發揮市場的槓桿作用,促使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增強深度開發茶葉產品的能力,提高茶質,打響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同時,引導企業橫向配套相關產業,延長和加粗產業鏈條,加快茶業產業化進程。2004年,夾關鎮出品的“花秋御露”被評為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指定用茶,“花秋御竹”、“花秋雪蕊”也喜獲國際金獎。
現代農業
夾關鎮2005年—2010年規劃確定了夾關鎮的發展方向是“建茶桑竹畜基地,創生態農業強鎮”,而茶產業作為夾關鎮的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須明確發展方向,制定發展措施。
發展方向
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以創建生態農業強鎮為奮鬥目標,擴大和提升茶產業的示範基地建設,扶持、延長和加粗茶業產業鏈,以此促進其它產業協調發展,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發展措施
1、以龍頭企業帶動市場化運作,培育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積極利用產業轉移帶來的歷史機遇,充分挖掘、解放農村勞動力,有側重地發展名優綠茶、級內茶、邊茶、出口茶及茶葉內含物提供,努力延伸壯大茶業產業鏈。
2、在質上下功夫,以茶葉精加工為突破口,積極引進外地資本、技術,投資出口茶生產線,形成創匯能力,投資茶葉內含物的提取,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省內名優茶葉企業。
3、扶持夾關鎮茶葉粗加工等私有企業,鼓勵、引導民間資金進入,以級內茶、邊茶為主要產業方向,形成優勢競爭力。
4、依靠民間自我發展,發揮“草根經濟”的強大生命力,在茶葉種植、採摘等領域,發揮勞動密集型優勢,形成“社會化與專業化協作相結合,專業市場與生產基地相結合”的生產組織模式。
2008年,夾關鎮將按照市上要求和鎮人代會提出的目標,在廣泛宣傳、徵求意願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全力落實種植計畫,新發展優質茶1130畝。
歷史文化
夾門關下按紅鴨 萬眾歡騰渡季春
地處四川省邛崍市西南之陲,有一個富饒美麗的千年古鎮——“夾門關”,這個川西最早的南絲路驛站,早在2328年前就以它奇特的自然優勢聞名遐邇。它既處於天台山麓又位於平落古鎮之巔,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山水風貌雄偉壯觀!古鎮座落於白沫江與蒙水(魚壩)河的交匯處,清澈透明的生態泉流徑直將集鎮以一河間開,形成對立的南北兩岸。在那深達1.5米的河水裡,人們隨時視見著成群的蟹類、魚蝦遊樂其中……
這個遠近聞名的文化古鎮,既是多種原生態農副產品的資深源地,而且又是各類古樸民俗文化的淵源寶庫。早在東周的春秋時代(公元前162年)夾門關古鎮就從觀崖的隘口處徒至當今的座落之地;隨著集鎮人戶的不斷擴大,集市經貿也日益繁興;然而,在那個古老的年代裡,所有籍於夾門關的桑梓民眾,皆以刀耕火種而從業,均以粗茶淡飯而渡生,因時代的局限,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也就可想而知。隨著時代潮流逐步進化,人們享受理念的進一步轉型,當時衙門的紳仕們意欲改善民眾枯燥的生活享受,賦予百姓的精神食糧,豐富民間業餘文化生活,提升夾門關的社會知名度,他們營集了八方有識志士,醞釀出夾門關當年的文化活動思路,並將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八日作為夾門關活動和經貿交流的會期。在他們的撮合下,百姓追求新型生活的思想理念由然而生,全民共享的業餘文化生活構建序幕便正式拉開。從此各類古樸文化和民俗活動就隨之風聲水起,比如:現在傳承的唱山歌、耍龍燈、獅燈、馬馬燈、么妹燈、踩高蹺以及白沫江上按(搶)“紅”鴨等民俗文化動皆發源於此。特別是按(搶)紅鴨這項古老而又大型的文化活動,最讓萬眾豎拇豪嘆,而又刻骨民心。
古往今來,夾門關河按河(紅)鴨的盛大活動,對當代人特別是七0後的新一代年輕人來說,只是以好奇、好耍而與場觀模,然對其活動的淵源都知之甚少,從根本上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了更好地讓更多華夏旺眾明白其活動的前身,更進一步地了解它的由來,敬請您緊隨筆者的追溯,盡情地領略在以下言中:
一、 夾門關河按紅鴨的初始
為了更好地了解按紅鴨的前身以及它的由來,筆者在夾門關境內連續走訪了十多位80歲以上的男女高齡老人,通過他(她)們各自的口表敘述,早在清朝中期的1514年仲冬月上浣,由當時夾門關衙門總舵倡儀,並召集四大場口的衙署舵爺和十個保轄的領師及有錢的紳仕共同會商,通過反覆醞釀,一致同意將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八日確定為夾門關綜藝文化活動的會期,從中專門把按紅鴨這個項目確定為節日活動的一是重要組成部分,從此,夾門關河按紅鴨的文化活動就成為永遠的定局,一種人畜搏鬥的戰幕永久拉開!
二、紅鴨的元革與量質的審定
所謂“元革”是指給紅鴨最早定名時的初衷,它的前身是指提前馴養在夾門關天然河裡的鴨子,稱之為河鴨(本身牲性狂野),在每年開展活動之前,由碼頭組織者抽調專人,將挑選出來的河鴨全部將其全身用染子(硃砂)染紅,另外還要特別用鮮紅的綢子布條專門拴在雄性的脖子(頸項)上,以之展示雄風,意表生機勃勃,因此稱之為“紅鴨”。茲固“紅”字代表的是地運吉祥,事業紅紅火火和趨吉避凶的內涵,更是庶民百姓祈求盛世太平以及及事來興旺發達的真實心態,而今所稱的“河鴨”是因在過去歷史長河中,受其時代變遷某種因素的影響而淡忘,導致的一個誤點,在此特予更正。二是在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八日以前的六個月,就要先在民間選購一百多隻氣質旺盛而又性情剛烈的鴨子放入河中,並由專人負責馴養,在整個鴨群中,雌雄比例也必須對等,以表陰陽平衡,萬物同興。在馴養過程中,要求專門馴養的人每天必須分三次攆到淺水處進行緊急追趕,且每次也不得少於30分鐘,久而久之,讓整個鴨群練就成狂野的烈性,為活動備用。其三是對於數量的確定也有著古文化的奧涵,在通常情況下,每年都是在提前馴養的100多隻河鴨中精心挑選出需要的只數出來,一般都是以72隻為基數,按照活動場地(河道活動區)的東、西、南、北、中的五個方位指定分配;首先是東、西、南、北的四個點,平均分配12隻,以表一年十二個月((月月紅火);剩餘的二十四隻留著用於河道中央會合投放,(以表二十四個節氣所管的一年風調雨順)。依此作為數量的定局,
三、 古代按紅鴨前對水手的選定
每年只要過了農曆的“驚墊”節氣,夾門關對河兩岸的舵主就要對當年3月28的會期活動進行會商,共北岸由夾門關衙門的總舵爺吳益俊負責,南岸由當時碼頭的舵把子宋惠枝負責,其同召集南北兩岸的紳仕們聚會研討,從中把當年參與按紅鴨的水手推薦出來,按照活動水域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來定每個方位固定,12個強漢水手,總計需要48人。基本人數確定之後,根據民俗的說法,為了安全起見,還要由精通卦卜的術師按照上、中、下元甲子的年號是東四位之一的卦屬,那么命屬西四位之一的水手就不得參與其中,以免與年卦對衝出險(以後各年均照此進行篩選),通過三番五次的推薦、篩選才將水手確定下來。待人數選定之後,再由籌備組召集所有水手聚會,宣布按紅鴨的有關規矩:1、所有參與按紅鴨的48位水手,必須按照東、西、南、北所指的位置各自就位;2、在紅鴨未投河以前不得首先下水,如有違者,由“團房”的團丁(相似於當今現場的民警和執勤人員)將其抓獲,並且終生註銷其參與按紅鴨的資格;3、遵守區域規章:在不同的位置投放紅鴨時,只能是本區域指定的人員下河,其它位置的水手不得介入,待投出的紅鴨按完後,再給下一個位置投放河鴨,同樣不能讓其他區域的人介入;待四個方位分別按完後,再將最後的24隻紅鴨投放在河道中心點,由水手從四方飛撲而來,集中按獲歡聚一堂,4、凡是參與按紅鴨的水手,在各自的頭部都要拴上一根紅綢帶以作標記,嚴禁其他的社會人員介入,倘有其他違者,由團房(衙門保全團)的團丁抓上岸,送進團房總部,關禁閉三天。規則宣布以後,由所有水手,利用五天時間,在預定水域進行水上熱身訓練,以備投入戰鬥。
四、 從前按紅鴨的傳統模式
自從夾門關會期設立按紅鴨的活動開始,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茲因活動之源遠,文化之流長,在有些模式上也在根據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而隨之進化提升,由於屆次居多,民俗模式的累積,其凡例也實在是舉不甚舉。為了更好地讓眾人知悉其昔日活動的相關情況,筆者根據受訪者楊興才等人的具體表述,例舉一屆規模宏大的按紅鴨活動,言在筆下,供世人領略:
時在民國27(戊寅—1938)年的正月,因日寇入侵,抗戰暴發,華夏東部國土相繼淪陷,國政動盪不安,衙僚個個心神不定,國民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在這舉國上下一片昏天黑地的緊要關頭,身處夾門關南岸的馬頭總舵宋惠枝,為了安定民心,儘量淡化鄉民的憂慮心理,充實共精神生活,從而激發百姓團結抗夷的愛國熱情,於是親自趕赴鄉公所,找到偽鄉長吳益俊商議,確定在當年農曆的3月28日的會期,舉辦一次規模盛大的按紅鴨活動。方案確定後,馬上召集夾門關所轄各路馬頭的舵把子聚會,隨即將會商的旨意和活動安排定專人分至周邊鄰縣張帖告示,使之家喻戶曉。在籌劃就緒的同時告之各大碼頭和各個保甲的有錢紳仕募捐銀錢,為整個活動籌集資金,並立馬派人選購了雌雄數量對等的一百多隻河鴨,專門由當時夾門關的一位乞丐頭目,綽號“姜二昏”的(孤人)負責馴養,他身型強悍,性情豪爽而樂於奉獻,在鄉公所只給吃飯而不予其它報酬的情況下,他毫不計較並樂意接受,也是當時負責馴養的最佳人選。
自當各路派出的驛差張帖告示開始,夾門關周邊的各大鄉鎮以及雅安、名山、蘆山、寶興等地的人們得知訊息後,紛紛奔走相告,無論張三、李四還是男女老少,個個彼此相約,預期一同前來觀模,欣賞熱鬧。據說,從那年農曆的二月中旬開始,夾門關鄉里鄉外的男男女女都在為會期的到來作準備,男的拚命掙錢,要扯上一丈藍布,請人縫一件長衫,女的也要割點細嫩的青草背到夾門關豬草市場銷售,為趕會場準備零花錢,有錢人家要專門做一雙花布鞋,庶民百姓也要特別請人織制一雙線耳子草鞋,還專門用棉帶子套上,為其入場準備盛裝,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忙忽一片,不一樂乎!
到了會期開始的前一天(農曆的三月二十七),來自寶興縣、靈關鎮、蘆山縣、寶勝鄉、太平鎮、大川鎮以及雅安五家口(今上里古鎮)等地前來觀模的人們,生怕遙遠來遲而趕不上時間,便提前一天早點來寫住店子(旅店),於是他(她)們分別帶上用紅豆子作包心(陷)的玉麥饃饃,從大清早出門,途步翻越鎮西山、寶珠山、石碑崗,經觀音崖和魚壩,向夾門關分至沓來,但見他們穿著長衫,用長布帶將下肢打成綁腿,穿著麻窩子草鞋,精神抖擻地行進在崎嶇的小道上。頭天晚上,夾門關集鎮的南北兩岸各家各戶分別掛上各種彩色燈籠,河道兩邊也裝點成五顏六色的彩岸,早早地披上了節日的盛裝。時至晚上九至十點,南北兩岸爆竹轟鳴不斷,土製的煙花與彼岸交相輝映,響徹雲霄,天呈五顏,地呈六彩,把節日的氣氛提前暄染至數十里之外,整個場鎮也是一片歡騰。
三月二十八日早晨,晴空萬里,霞光萬道,初升的太陽光從東邊雲塊的縫隙里斜射下來,光柱子照在那夾門關清澈透明的水面上,舉目望見那河面上厚厚的霧氣,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一條長長的彩帶,將河道兩岸掩映在其中,更把整個古鎮裝扮如“海市蜃樓”!停泊於水域的彩色龍船,在河水的蕩漾中,一漾一漾地搖晃在寬闊的河面上,兩岸河埠上去,是可以容十個人並排行走的石板街道,東、西、南、北的四個碼頭及河道中央,分別超矗立著“天、地、人、和、興”五個大字,河床彼岸分別有14位古樂器和鼓號手肅立看台,河岸兩邊也分別高桇著十四門土製的巨型禮炮,慶元橋上早已站著72名威風凜凜的團丁,嚴陣以待。。。。放眼全境,有感氣勢宏大,而又莊嚴肅穆。
時至上午十點時分,對河兩岸欲站最佳位置的觀模人士紛紛開始湧向看台,整個夾門關四大場口的大小道路上,各路人馬分至沓來,只見他們健步如飛,急行在蜿蜒的鄉間小道上,四道八路,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滿有一派把夾門關擠暴的氣勢,他(她)們有的拿著提前炒好的乾葫豆,有的拿著糖豆子邊走邊咬,完全呈現出一種 淳樸而又天然的鄉民風貌。
時至中午時分,環視夾門關水域兩岸,早已眾人熙熙,萬身擠擠,南北兩岸一百五十丈長的河邊街上站立的人群簡直是里三層外八層,可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擁擠不通的情況下,有的站立高板凳,有的攀上木梯子,四面八方,牆上是人,樹岔上是人,房台樓角全是人,他們個個全神貫注,目不轉眼地注視著河道水域的每一個角落,期盼著振奮人心時刻的到來。
指揮台下邊的河埠頭,停舶著兩隻長六丈,寬三尺,頭翹尾翹的古木船,其中的一隻滿載著準備投河的紅鴨,用五個竹編柵欄分組圍住,由負責投放的五個人分別守護著,另外一隻船上站立著兩個人,一個是撐船的舵手,另一個是當年專門負責夾門關夜間“打庚”巡夜的“韓金山”,他雖然個頭矮小,但是精神十足,他左手提前一面銅製的大鑼,右手捏著鑼錘,意在鳴鑼開道,先讓所有紅鴨熟悉環境,又表示戰幕正式拉開。
就在人們神情無備的情況下,河道內突然響起當!當!當的刺耳鑼聲,舜間把所有觀模者的神經緊繃起來,只見那撐船舵手載著韓金山,快速地圍繞四周鳴鑼一圏,緊接著對河兩岸的28門禮炮炸響起來,如雷貫耳,震撼大地,橋頭堡上鑼鼓喧天,嗩吶長鳴。如此一番後,組委會指揮者胡明遠,指令術師楊子全立即上船,按照東西南北中五個不用的方位分別秉燭冥錢叩拜,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祈禱儀式剛剛結束,守護紅鴨的五個人考慮到一隻單船承載72隻紅鴨再加六個人的重量,劃撐投放效果不佳,於是將紅鴨分至兩隻術船減輕負荷。分部完畢後,將兩隻木船劃到河道中央,東面由李榮海的保丁—李時澤投放,西上面由王揚財負責投放,北面由黃占榮負責投放,南面由楊德華負責投放,河道中央留在最後,交給韓金山收尾。部局安排就緒,由韓金山鳴鑼三響,對河兩岸鼓號齊鳴,一場氣勢洪大的按紅鴨活動正式開始,只見那個撐船的王揚美急速將撐船的號桿插入河底,身子往後一傾,木船朝著東面飛漂而去!在船與河岸相隔五丈之處,只聽李時澤一聲吆吼:“紅鴨投東紅似火”,隨即將12隻紅鴨遠遠地投放出去,待東面指定的水手們按完之後,木船轉向西面急馳而去,剛到達適合位置,只聽王揚財高吭一聲:“紅鴨去西水長流”,依照規則按完後,另外一隻船立馬向北面如箭似地飛航而去,不出五秒時間,黃占榮一聲高喊:“紅鴨飛來朝北斗”,隨急將12隻紅鴨投至北區,待水手們撲按完畢,船頭立即轉身飛奔南面,只聽楊德華高聲放話:“紅鴨南來保泰和”,就此四個方位剛剛投按完畢,水手們還連氣也沒有透過一口,但聽韓金山放聲高喊:“四面八方,快來中央,一堆紅鴨,等你來搶,紅運當頭,人興財旺,按得越多,永放光芒”,他一邊喊一邊將紅鴨一隻一隻地甩在很遠的地方,滿河內牲性野蠻的紅鴨,看見水手們向它們撲來,一個個紛紛往四方逃竄,所有的水手在前一輪按搶時早已將體力耗損,在最後一個會合顯得有些體力不支,當他們個個張著大口氣喘吁吁地接近紅鴨時,可那些紅鴨突然起翅飛出去幾十米,當你再次追上它時,它突然將頭部溺入水中,在水下快速潛游十幾米再出水面,頗像在給水手玩遊戲,一會兒潛入水,一會而展翅飛,整個場面十分精彩,那樣的場景,引發兩岸觀眾的陣陣激情,曹嗥聲和巴掌聲此起彼伏,呈現了活動的高潮!通過幾十個回合的人畜抗爭,一場驚心動魄的按紅鴨活運宣告圓滿結束。
按照籌委會的規定,按得紅鴨多的水手,鄉公所要給予十個銀元的獎賞,於是應賞的水手在當日下午紛紛前往鄉公所受獎,他們個個將獲獎的銀元捧在手上,喜笑顏開地走出鄉公所的衙門,各自回家報喜。
當天晚上,獲獎的人還邀請多處相好聚在一起,將按得的紅鴨做成一桌佳肴,坐上幾桌,歡聚一堂,一邊喝酒一邊七嘴八舌地講述當天按紅鴨的精彩場景,人聲鼎沸,喝酒划拳,輸贏得吃,樂在其中。
五、 世代滄桑、故譽尚存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夾門關下按紅鴨這個古樸文化活動,在近代年間稍有淡化,自1950至1988的38年間,因受時代背景的局限,此項民俗文化活動也相應受到一定的衝擊和影響,在近40年中基本無人敢提及舉行。然而夾門關這一片神奇的土地,是這個舉世無雙文化的起源,是它最古老的母親,茲因其淵源的歷史和邃奧的內涵,得以讓夾門關的桑梓父老,久久難以忘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轉型,社會體系的逐漸民主化,於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未和一九九三年春季,夾門關鎮人民政府,應廣大民眾的夙求,在時任副鎮長鄭還貴的倡導下,分別兩次舉辦了賽龍舟,按紅鴨的活動。特別是在二0一四年新一屆黨委,政府特於民心所向,為了更好地打造和提升水寨茶鄉夾門關的知名度,廣泛徵求多方面的意見,但見夾門關對河兩岸,擁有四面八方前來觀模的民眾多達四萬餘人,場面十分壯觀,眾人為之拍手叫好。
此次活動,雖然與昔日的活動有些異同,民俗上尚有些落差等等,其實都不以為怪,一是時間久遠,二是新一屆黨委政府領導皆是外地人員,對於夾門關的古樸文化就不具完全了解,如此等等,情有可原,然而他們能夠主辦如此規模的活動,充分體現了他們勤政務實的真實思想,也是他們高目明視的遠見;能夠把這個民俗文化從深埋的智庫中發掘出來展現在世人面前,引萬眾矚目,起碼給今後對活動的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也給夾門關父老鄉親給予了一次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啟迪,夾門關人無不為之感動,又無不為之先讚嘆。
六、 筆者按
夾門關境內所有受訪者的共同敘述和本人的耳聞目睹而寫真,夾門關下按紅鴨這一偉大創舉,是桑梓先輩們聰明才智的真實體現,大為幾百年父老智慧的結晶,小為充實千千萬萬民眾業餘化化生活的精神食糧,從此項民俗文化活動的設立開始至今 ,世代滄桑,佳譽尚存,而讓萬眾刻骨銘心,難以忘懷,其淵源奧度和頂尖的作為在整箇中華文化歷史上,可謂舉世無雙,堪稱一絕,古往今來五百年,保經風霜而不衰!在過去的歷史長河中,承載著發展夾門關,振興夾門關的歷史史命,過去是古樸文化的創新,而今已轉化為文明建設之本,和諧構建之基,文化進步之源,為了更好地加快夾門關經濟的發展步伐,進一步提高南絲路重鎮的知名度,使之成為“水寨茶鄉夾門關”的重要角色,應民眾夙求,按紅鴨這個寶貴文化活動,須繼續發揚光大,永世傳承。它的繼續,必將成為夾門關及周邊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巨大動力,更能激勵千萬民眾、昂首挺胸勇往直前!
筆者:夾關鎮魚壩村 楊昌毅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於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八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