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可以理解為:
青春年華雖然已經逝去,但珍惜桑榆似的老年歲月就不會為時太晚。
也可理解為:
有失必有得的意思,
成語資料
詞目: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注音:shī zhī dōng yú, shōu zhī sāng yú
釋義:①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喻初始。② 桑榆:指黃昏。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後喻在某一面有所失敗,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語。
使用頻率: 較多使用
近義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英 文:lose at sunrise and gain at sunset
用 法:複句式;作分句;含褒義
哲理寓意: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成語出處
語見(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成語示例
示例1
(清·王浚卿《冷眼觀·第二十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膽敢又到孝感縣境一個大字號店裡去,仍照這么一做,這回他卻是惡貫滿盈,自尋敗露了。"
示例2
谷城之變,朕還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
示例3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閣序》)
成語典故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秋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接著,劉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義軍。公元26年春天,長安斷糧,樊崇領導的幾十萬赤眉軍不得不向西轉攻城邑,但遭到占據天水郡的隗囂的阻擊,只得又回到長安來。這時,長安已被劉秀部將鄧禹占據。經過激戰,赤眉軍打敗了鄧禹,9月又重新占領長安。這年冬天,赤眉軍的糧食供應仍然極端困難,不得已於12月引兵東進。劉秀一面派大將馮異率軍西進,在華陰(現在陝西華陰東南)阻擊赤眉軍;一面在新安(現在河南澠池東)、宜陽(現在河南宜陽西)屯駐重兵,截斷赤眉軍東歸的道路。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同赤眉軍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這時率部到達湖縣,同馮異的部隊會合。鄧禹妄想取勝,派部將鄧弘搶先進攻赤眉軍,又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鄧禹、馮異親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現在河南宜陽西北)又被赤眉軍打得大敗。鄧禹只帶著24騎逃回宜陽;馮異拋棄了戰馬,只帶著幾個人步行走回溪坂,逃回營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底(現在河南洛寧西北)被馮異打敗,遭到重大損失。剩下的起義軍折向東南,不料在宜陽又陷入劉秀重兵的包圍。赤眉軍經過艱苦的戰鬥,始終不能突圍。樊崇等人在糧盡力竭的情況下,投降了劉秀。戰鬥結束後,劉秀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其中有這樣幾句,“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後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原文是:“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後來,人們引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成語,來比喻在這裡失敗了,在那邊卻得到了勝利。
詞語辨析
【用法】:作賓語、分句;用於勸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