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對中國佛教現代化道路的抉擇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巴蜀書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叢書名: 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
平裝: 22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806595295
條形碼: 9787806595299
尺寸: 20 x 13.8 x 1.4 cm
重量: 240 g

作者簡介

羅同兵,1970年生於湖北,先後獲得英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學士、宗教學專業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現為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講師。

內容簡介

《太虛對中國佛教現代化道路的抉擇》從教典、教理、教制、淨土、密教等方面,研究民國太虛大師的佛教現代化思想,揭示了人生佛教圓融全體佛法而宗本法界圓覺的內在理性核心。

媒體評論


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是個較新的研究領域。雖然海峽兩岸已有不少學者涉入其中,但這一問題的研究,與它的重要性相比,還是遠遠不足的。儒、釋、道三元共軛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往往被看作應甩掉、應破除的包袱,而不是應珍惜、應利用的資源。這是令人十分痛惜的。而早在20世紀前半葉,太虛就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支撐作用。1935年,太虛在《怎樣建設現代中國的文化》中曾批評國人“未嘗洞觀現代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根本,選中國固有文化要素以建立中國民族的生命,選各國現行文化要素以資養中國民族的生命,徒為扮飾的、翻掘的以益斫喪中國民族的生命也。……不知無現代科學工業生產力而欲建立現代的軍備,無現代意識組織國民力而欲成功現代的政制,猶欲令羸弱的、癱瘓的病人跳高競走,徒速其顛蹶耳!此為中國近年顯然的現狀。借觀日本,既益發揚其固有的、受之中國的武士道和儒佛文化,以成長為特殊的民族意識,復根本的、儘量的吸習科學以造成現代的工業生產力和組織的軍政力;其一失一得、一敗一興之幾,不甚瞭然耶!”充分認識到佛教在中國文化中地位的太虛,對於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可說是有著自覺的意識。故在其著作及講演中,經常提到“現代中國佛教”、“現代的中國僧制”、“現代僧教育”等字眼。
然而,中國佛教並未因有太虛等先覺者的孤明先發而踏上現代化發展的坦途。究其原因,除了佛教在中國兩千年發展過程中血脈中滲透了封建影響外;許多國人簡單地視宗教為“反理性”或“非理性”的,也使佛教的發展停滯乃至慘遭劫難,遑論在現代化道路上順利進展!
“理性”是現代化的重要精神核心。若不能在此核心層面與社會現代化進程接合,佛教就難逃在現代社會中被邊緣化的命運。自身不能成為現代化的佛教,也就不能有效地為社會現代化進程發揮支持乃至引領的作用。
研究太虛佛教現代化思想的著作已經有不少了。羅同兵博士這篇論文的價值,便在於它是緊緊圍繞佛教理性化展開的。論文依佛教傳統“教”、“理”、“行”、“果”之分,分別以專章從教典、教理、教制、淨土、密宗等方面,考察太虛在民國時期“僧俗之諍”、“顯密之諍”、“移植與融攝之諍”、“起信唯識之諍”等爭論中的思想,研究太虛對中國佛教現代化道路的抉擇。論文指出,教典抉擇,實為太虛對理性與信仰關係問題的解決。太虛認為考證當服務於信仰,根本應以行來驗證知。中國佛教直依根本智、宗在離言不思議法界,不為“依因明比量智解為宗”所限,故不能拘泥於印度所傳“主智”之空、有二宗而予否認。太虛維護中國傳統佛教所宗《起信》《楞嚴》及台、賢的神聖性,既基於他“本佛”的立場,也是基於人生佛教價值理性的必然選擇。教理抉擇中,太虛依緣起理判攝佛法,建立起人生佛教宗本“圓
覺”的理論根據,從形上意義的“理性”亦即世界本具之道的角度確立了人生佛教的根據。教制抉擇中,太虛以僧為佛法理性的制度體現,欲改革因家族化而窳敗的中國僧制,故反對以居士僧團或錫蘭僧製取代中國傳統僧團。他維護出家僧團禁慾倫理的超然地位,而將在家人統攝為與之一貫之次第,企圖建立起超越血緣紐帶的人倫理性。所倡“人生正行即是菩薩法門”,達到世出世倫理的高度統一。淨土抉擇中,太虛提倡淨土是廣大而為“五乘共庇”的大乘行門。他以“唯識之淨土”釋往生之理;以“唯心淨土”倡淨化人間;因慈氏學理性、入世,普攝佛法,而歸宗旨在實現人間淨土的“彌勒淨土”。這是高懸佛教的價值理性之目標。密教抉擇中,太虛融通顯密,並對東密、藏密作理性化的批判,是對以咒術為特徵的適應天乘的教派“祛魅”,使成人生佛教之輔行。
……

目錄


引論
第一章 人生佛教: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改革
第一節 “應導現代人心正思”
第二節 近世中國佛教的衰敗
第三節 太虛佛教改革思想的提出與發展
第二章 教典抉擇
第一節 理性的佛教研究的挑戰
第二節 “中國佛教本位”
第三章 教理抉擇
第一節 人生佛教與緣起
第二節 太虛對佛教的判攝
第三節 起信唯識之諍
第四節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
第四章 教制抉擇
第一節 太虛的“僧”觀
第二節 近世中國佛教僧制的窳敗
第三節 “僧俗之諍”與“移植融攝之諍”
第四節 與時俱遷的教制改革思想
第五章 淨土抉擇
第一節 “大乘行門”與“五乘共庇”的淨土
第二節 “唯識之淨土”與“唯心淨土”
第三節 “十方淨土”與“彌勒淨土”
第六章 密教抉擇
第一節 太虛對顯密佛教的融通
第二節 太虛對東密藏密的理性化抉擇
結語
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