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太昌鎮位於甘肅省寧縣西南部,吳鳳公路沿線,西長鳳高速公路沿線,現轄11個行政村,75個村民小組,16212口人,耕地2.49 萬畝。太昌,金、元、明、清俱稱太昌,其名來歷無考。太昌鎮是隴 上革命先驅、寧縣第一個黨支部創建者王孝錫的故鄉。太昌鄉原面寬闊、平坦、資源豐富、交通方便。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帶領太昌鎮人民發揚革命老區精神,團結奮進,使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以建築業為龍頭的鄉鎮企業突破億元大關,蘋果、烤菸、核桃、花椒、畜牧、瓜菜已成為支柱產業。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
基本概況
自然環境:太昌鎮位於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總土地面積7.56萬畝,耕地面積2.46萬畝。
行政區劃:轄東風、聯合、楊咀、小盤河、劉堡、苟家、青牛、肖家、申明(9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3776戶,鄉鎮總人口16212人,鄉鎮從業人員 5870人。
四通情況:11個村全部通電、通郵、通電話,光纖網路已基本覆蓋,9個村通公路。
文教衛生:有各類學校17所,教師171人,在校學生4120人。有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6名,病床6張。
經濟指標:2001年,糧食總產量3579噸,農業總產值769.37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52元,財政收入91.60萬元。
名優特產:蘋果、核桃、西瓜、黃花菜、花椒等。
經濟發展
2006年以來,在寧縣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縣直有關部門的關懷指導下,太昌鄉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寧縣縣委十三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寧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廣大幹部的共同努力下,使太昌鎮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
早勝牛產業的開發。一是抓太昌鄉鎮養牛。藉助世行貸款和民眾自籌資金,加大養牛規模。太昌鄉鎮養牛戶達到1071戶,牛存欄達到2504頭,占計畫2500頭的100.2%,新增規模戶22戶,占計畫20戶的110%。二是抓規模牛場建設,啟動了聯合養牛小區,使小區牛存欄由年初的存欄不足30頭增長到130頭。三是抓楊咀養牛重點村建設。全楊咀村養牛戶達到210戶,牛存欄536頭,規模戶38戶,當年新增90戶,新增養牛66頭。四是抓牧草種植。太昌鎮共種植各類牧草1909畝,其中多年生牧草900畝,一年生牧草1009畝。五是抓動物畜禽防疫。先後四次組織防疫人員,集中進行了動物防疫,使牛、羊、豬等家畜免疫注射率和耳標佩戴率分別達到了98%和96%,太昌鎮未發生流行性疫病。六是抓經費和人員配備。落實了防疫經費1500元,並為每村確定了一名防疫人員。
碩果纍纍的果樹
特色產業開發。1、瓜菜生產。完成瓜菜種植面積3860畝,占任務3500畝的109%。2、藥材種植。朱家、劉堡、肖家等村共種植柴胡、大黃、生地、丹參等中藥材580畝,占任務500畝的104%。3、行業協會組建。組建太昌鎮文化產業和太昌鎮果品行銷兩個協會。林果生產及綠色生態和諧家園建設。2006年秋季栽植果樹2740畝,其中申明、聯合、肖家、苟家四個村集中連片栽植1760畝。太昌鄉果園面積達到8360畝,年收入1200萬元。同時,按照綠色生態和諧家園建設目標管理責任書及“五個一”重點工程要求,太昌鎮共綠化道路6條34.6公里,綠化街道1500米,建綠籬帶1800平方米。太昌鎮11所國小,1所國中全部綠化,共栽植各類樹木5000棵,投資3.2萬元。同時,對太昌鎮3399.8畝退耕還林、2937.1畝協定荒山造林進行補植,共調苗64.2萬株。及時發放了補助糧款。開展了退耕地塊核查,完善了承包契約,加強了林木管護和護林防火工作。
城鎮建設
小城鎮與農村居民小區建設。一是小城鎮建設,街道拆除舊房18間,新建商品房12間,完成1800米集洪渠的清理、疏通整修工作,二是投資3.7萬元新修綠籬牆1500米2700平方米,栽綠化樹3.5萬株;三是與慶陽市公路部門協商爭取投資120萬元,將街道路面加高55公分,初步解決了街區的排水排污問題。四是小康農宅示範村建設,申明村廢舊庄基復墾62多處,平整土地160畝,建成農宅7戶,完成總投資50萬元,其他各村完成了農宅點規劃工作。五是公路養護與鄉村道路建設,2006年共整修鄉村道路5條24.8公里,其中鋪砂墊石3條14.8公里,總投資25.6萬元。其中申明村的村莊道路8.2公里,修建折除違章門樓18個,房屋28間,伐樹4000多株,投入機械4台,使村莊路由3.5米寬變為8米寬,共投入資金14.6萬元,苟家村拓寬並修整南北胡同土路基2.3公里,全面實現鄉村道路砂石化。同時,栽植行道樹3萬株,統一澆水3次。並對早青公路太昌段進行了養護,墊石砂38方,清理垃圾40多方。2016年,全鎮9個行政村,鄉村道路全部硬化,安裝新能源路燈,修建村民文體廣場,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生活質量,
社會事業
太昌國中宿舍樓建設項目已通過甘肅省財政廳、教育廳的審批立項,投資60萬元。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123.9萬元,新建劉堡國小、楊咀國小、東風國小等三所學校。做好協調指導,鎮領導上先後多次深入鄉村國小,解決學校用地規劃,修建中存在問題。加大校園周邊環境治理。鎮上組織鄉派出所、司法所先後四次對校園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民政工作積極開展雙擁工作,按時發放軍人優撫金,全年發放軍人優撫金4.92萬元;及時上報災情,及時發放救濟款物,全年發放救濟款3.7萬元,發放災民建房款24戶,7.2萬元。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太昌鎮全年享受城市低保34戶,發放低保資金2.12萬元,重大疾病患者救助13戶3.6萬元。嚴格婚姻登記管理,全年辦理結婚124對,離婚3對,無違法登記現象的發生。鎮文化站系甘肅省第一個鄉鎮文化站,1981年被文化部樹為農村文化藝術先進單位,1983年受甘肅省文化廳表彰,還被省體委授予甘肅省農村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已改建成擁有三室、兩廳、兩隊、兩場、一園、一部的標準文化站。
項目發展
甘肅省水利廳投資23.5萬元,在小盤河新打150眼小電井項目。項目省投資金已全部到位,正在組織實施當中;爭取國債投資大電網延伸“戶戶通”工程投資300萬元,解決小盤河、楊咀兩個村440戶民眾生產生活用電困難;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楊咀村項目,市縣投資14萬元,整合資金6萬元,四年完成投資80萬元;聯合村沼氣建設項目,每戶投資1200元,建成100戶,爭取甘肅省、慶陽市投資12萬元;新建太昌鎮畜牧工作站項目,投資12萬元;鎮司法所辦公大樓項目,總投資6.3萬元,建成兩層磚混結構樓房8間;太昌鎮果品行銷協會,總投資8萬元,租用辦公用房3間,購買辦公桌椅、茶几、沙發、床,總計22餘件,並配備電腦1台,檔案櫃1個,電話、傳真各1部。通過果品行銷協會銷售蘋果5000噸,占蘋果銷售的70%,產值1000餘萬元,太昌鎮可增加人均收入140元。
文化產業
太昌鎮在民俗文化產業開發上以“小”取勝,以“量”取勝,以“質”取勝,使得小小香包成為當地農村婦女增收的搖錢樹。太昌鎮歷來就有製作小香包、戲劇頭帽的傳統,在慶陽市舉辦首屆香包節之前太昌鎮的小香包就已走州過縣,遠銷周邊及大口城市。隨著慶陽市、寧縣民俗文化產業開發步伐的加快,太昌鎮黨委、政府及早確定了以“小”取勝、以“量”取勝、以“質”取勝的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思路,採取“公司+協會+農戶”的運作方式,積極引導龍頭企業發揮模範帶動作用,使小香包闖出了大市場,成為當地農村婦女增收的主渠道。太昌鎮民俗文化產業開發公司於2007年4月成立,公司下設文化產業協會、文化產品銷售站、民俗文化研究會、民樂服務隊、裝裱社、圖書館等6個部門,主要從事以小香包為主的民俗文化產品的開發、設計、製作、銷售,年生產各類產品120萬件,開發新產品20多種,年產值40萬元。在公司輻射下,太昌鎮小香包製作戶達到200多戶,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預計增加農民收入200萬以上。
發展思路
太昌鎮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和寧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一切有利機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繼續深入實施“工業強鄉、農業富民”戰略,統籌城鄉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化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發展壯大早勝牛、蘋果、文化、勞務等優勢產業,促進太昌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和諧太昌而努力奮鬥。
經濟社會
隨著工業強縣戰略全面推進,太昌的發展機遇和優勢日益凸顯,發展後勁和潛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產業聚集日趨顯現,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在太昌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緊緊圍繞“抓項目夯基礎、抓調整興產業、抓保障促和諧、抓重點帶全局”的宏偉目標,努力把太昌打造成了新農村建設加快崛起的先進鄉。一是新農村建設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了劉堡、楊咀、申明村、任家村、東風村等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二是基礎設施建設上,全鎮道路建設以“一年打基礎、兩年上台階、三年變面貌”為奮鬥目標,按照農四級標準建成了申明村2公里通村油路,全鄉9個村完成了砂石道路,路面寬度達到了7米以上,聯合4公里水泥路正在施工,改變了民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現狀,大大提高了全鎮道路的整體通行能力;實施了楊咀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和早勝牛產業開發項目、任家整村推進項目。三是產業結構調整上,按照“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思路,建成太昌萬畝優質蘋果示範基地,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引導民眾走上了栽果致富的路子;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連續3年為省市縣提供了觀摩點。同時,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統戰、黨管武裝、環境整治及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也湧現出了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2009、2010年劉堡、東風村黨支部書記分別被確定為“萬元年薪”村黨支部書記,劉堡村被評為縣級和諧村,楊咀村被評為縣級文明村,李富寧等4名同志分別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通過鄉村兩級幹部的奮力拚搏, 2010年度年終考核名列全縣第8名,真正體現了工作上水平、名次爭上游的要求,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一致肯定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