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太平鄉以太平得名。太平關,又名圪塔關,地勢險要,為涇川南大門,古有“二水分流安定驛,一城高枕太平關”詩句。從唐朝以來,歷來都派兵駐守,並有客店棧鋪。明朝設巡檢司。清朝分發中永寧,回中里。解放前設清平鄉。解放後設太平區。一九五八年劃口家塬鄉的大部屬張老寺農場,同年撤區設太平鄉。公社以後成立太平公社,1983年改為太平鄉沿用至今。現轄管崖堯、口家、四郎殿、寨子窪、何家、周家、雲星八個村,54個村民小組2452戶10513口農業人口,其中純回民村(寨子窪、紅旗村)2個,回漢雜居村(四郎殿、雲星)2個,純回民組10個,回漢雜居組2個,有回民316戶1336人,全部散居在純山區,回民戶數和人口分別占全鄉的12.9%和平共處2.7%,人口占全縣回民總人口的75%以上,是涇川回民聚居區。
行政區劃
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 城鄉分類 | 所轄行政村 |
620821205200 | 220 | 三星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1 | 220 | 紅崖灣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2 | 210 | 何家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3 | 220 | 周家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4 | 220 | 寨子窪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5 | 220 | 四郞殿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6 | 220 | 口家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7 | 220 | 崖窯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8 | 220 | 七千關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09 | 220 | 荒場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10 | 220 | 盤口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11 | 220 | 焦村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12 | 220 | 朱家溝村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13 | 220 | 里口村民委員會 |
620821205214 | 220 | 陰坡村民委員會 |
自然地理
全鄉地勢較複雜,以三條塬(口家嘴、何家塬、太平關)為主,塬面支離破碎,溝壑縱橫,可耕種土地面積53241.7畝,其中山地39055.7畝,占73%以上,糧田面積34232畝,人均占有3.4畝。荒丘荒坡多,山大溝深,是典型的隴東高原溝壑區。氣溫較低寒,風多且大,乾旱缺水。年平均日照2315.4小時,平均氣溫10℃,無霜期最長208天,最短148天,正常年分平均降水量533.4mm,年降水量不足,60%以上集中在七、八、九月份,自然災害頻繁,多以低溫、霜凍、勢風、乾(伏)旱、冰雹為主。
地圖位置
農林經濟
全鄉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1平方公里,新修山地梯田2.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退耕還林(草)0.4萬畝,所有村組通電、通路、通郵,部分村組通上自來水或配有人飲工程。現有鄉直單位22個,教育、衛生、通信等單位設定齊全,程控電話和有線電視相繼開通,境內有何家、口家兩處集貿市場,並在口家建有畜禽交易市場,交通較便利,貿易較活躍。2000年全鄉農業增加值完成154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5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71元,糧食總產量達到6300噸,畜牧業總產值完成190萬元,果品總產量達到2800噸,財政收入完成105萬元,農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306萬元。
特色資源與產業
太平鄉境內土壤母質為原生黃土和次生黃土,其中可種地5.3萬畝,境內山多溝多,純山區比例大,地形大多北高南低,背風向陽,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十分充足,適宜各種農作物種植,生產和發展畜牧種草等產業。
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高粱為主,搭配種植糜谷、蕎麥、豆類、洋芋等小秋作物,正常年份小麥畝產在400公斤以上,玉米畝產在800公斤以上。經濟作物以油料種植為主,主要種植胡麻、荼子,油菜籽,部分村組農戶還種植蔬菜、西瓜等作物。
農副產品主要有蘋果、梨、桃、柿子、核桃、結杏、紅棗、黃花等。全鄉現在果樹面積2900畝,其中蘋果1963.9畝,果質合格量經測量為全縣之最達到18%,品種以紅富士、秦冠為主。
養殖業主要以飼養黃牛、山羊、綿羊、雞、豬、兔等家畜農禽為主。現有大家畜牛存欄4690頭、羊3600頭、豬860口、雞21000隻。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種草養畜已成為全鄉的主導發展產業,初步向規模化、科技型模式發展,暖棚養牛、溫棚養豬,氨化青貯飼草餵養,科學分段等新型發展模式已在部分村組有所突破。
鄉村企業以建材、商業、運輸等為主,全鄉現有22門大型磚廠兩處,年生產標準型紅磚2000萬塊,運銷涇川、靈台等縣。
太平鄉梅家窪等村、組是中共最早在涇川活動的地方之一,有光榮的革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