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運動

太平洋運動

太平洋運動(Pacific movement):別洛烏索夫(B.B.Белоусов)於1939年創“太平洋褶皺”一名,指中生代時期形成的褶皺。朱森(1939年)用以代表華東侏羅紀與白堊紀間的構造作用。王鴻禎(1956年)用太平洋構造階段一名,與歐洲的老阿爾卑斯階段以及中國的燕山構造階段同義。黃汲清(1956年)認為,太平洋運動應包括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指受太平洋底側壓作用,使大陸的矽鋁層受到俯衝所形成的褶皺山脈及斷層山脈的過程。其時代為早侏羅世至古近紀,約與燕山運動相當。

基本信息

太平洋運動太平洋運動
太平洋運動
(Pacific movement):別洛烏索夫(B.B.Белоусов)於1939年創“太平洋褶皺”一名,指中生代時期形成的褶皺。朱森(1939年)用以代表華東侏羅紀與白堊紀間的構造作用。王鴻禎(1956年)用太平洋構造階段一名,與歐洲的老阿爾卑斯階段以及中國的燕山構造階段同義。黃汲清(1956年)認為,太平洋運動應包括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指受太平洋底側壓作用,使大陸的矽鋁層受到俯衝所形成的褶皺山脈及斷層山脈的過程。其時代為早侏羅世至古近紀,約與燕山運動相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